父母常踩的育儿雷区,除了贬低和哄骗,另外三个你知道吗

我们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妈不知父母恩”,自从当妈后才知道为人父母的不易。孩子小的时候,发现孩子吃饭难、睡觉难,总之是各种不容易。

不要以为孩子上了学就好了,分离焦虑、情绪管理、分房睡觉也不容易。

等孩子再大点,青春期的他们开始叛逆、反抗,甚至把父母从朋友群拉黑。

和家人出现育儿分歧(贬低交换贴标签)(1)

父母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如此任劳任怨,含辛茹苦,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和反抗,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和父母育儿的几个雷区有着直接的关系。

1、盲目指责

每天早上,孩子起床、吃饭慢吞吞的时候,爸妈就会因为赶时间就指责孩子。孩子却不会因此而快起来,反而会认为父母是嫌弃和指责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卑的性格,做事缺乏自信。

和家人出现育儿分歧(贬低交换贴标签)(2)

2、威胁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因为气上心头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说出“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数3个数,马上给我住嘴等”威胁、恐吓的话。

等冷静下来,父母才会发现这些威胁和恐吓的话完全没有用,后悔说出那样的话,伤害亲子感情。

和家人出现育儿分歧(贬低交换贴标签)(3)

3、不懂赞美

当孩子表现出色时,我们常常会夸孩子“你好聪明”“你好乖”,这些赞美起不到任何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传递了“聪明的人不用努力”“听话就是好”的错误观念。

建议父母的夸赞要有建设性,最好夸孩子的努力和直接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赞美,孩子才不会在失败后否定自己,而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和家人出现育儿分歧(贬低交换贴标签)(4)

4、贴标签

孩子犯错后,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加上“每次”“总是”的词语。那么孩子真的是每次都这样吗?真的没有改进吗?

这种贴标签式的谈话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自卑和无助油然而生,进入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

和家人出现育儿分歧(贬低交换贴标签)(5)

5、物质交换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把哄骗和恐吓都用过后,接下来就会拿出必杀技——和孩子谈条件:“只要你怎么怎么样,妈妈就给你买xx”。

父母这种和孩子做交换的教育方法尽量少用,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体会不到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比物质奖励更重要,父母应该多思考一下和孩子说话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