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组形近字。一般地说,形近往往义联。我们的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在形体上由图形而笔划,象形而为象征,复杂而为简单,在结构上从象形、指事、会意而为形声。这种演化极大地改变了汉字的面貌,使汉字的象形意味越来越少,但是,汉字发展到今天,也并没有脱离其表意的根本特征而衍变为表音文字。

我们先来看“临”字。甲骨文中无“临”字。其字形演变轨迹为:

说文解字全解一览表(说文解字系列之)(1)

其金文的字形,象一个人向下俯视的样子。其中,下部的三个部件,是这个字的声符,乃细雨落下之“零(霝)。《说文》释”零“为“余雨也。从雨令声。”《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庄子·田子方》:“临百仞之渊。”其中的“临”都是其本初义,当“俯视”、“从高处往低处看”之意。后来“俯视”引申为“照临”。《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左传·昭公三年》:“徼福于太公丁公,照临敝邑。”有似于今日所谓之“光临”。又引申为上级面对下级。《墨子·尚贤》:“逮于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此外,“临”还有“遇见”、“碰到”之义。也是由上述义项引申而来。《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其中的“临”即此义。

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光临”之“临”,义即“到来”之义。“光临”的确解应为“(您的)到来使我们有荣光”。今天作为敬辞,使用频率很高,用以称宾客到来。类似的词语还有“莅临”。不过,“莅临”一词更趋于书面语,一般用于标语横幅之类,不用于口语中。

早年有一部电影叫《兵临城下》。城有城墙,城墙之下当然可以谓之曰“城下”。几十年后,有人仿之而撰另一部电影,名曰《兵临村下》,真乃东施效颦也。

再来看“监”字。其字体演变轨迹为:

说文解字全解一览表(说文解字系列之)(2)

其形体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个人的形象,突出其眼睛,表示看的行为。下部是一个盛满水的器皿。古人以水为镜,通过水面的影子来观察自己的面部情况。“监”就是一个人弯腰向下,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面上照看自己的面部(是否有污垢)。

我们注意到,“临”的下部是一竖,而“监”的下部是“皿”,是两竖。一竖表示器皿中有水,而两竖则表明 人的面部照在水中的投影。《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里的“水监”正是“监”的本义。其作用相当于今之所谓镜子,可以观照自己的媸妍美丑。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铜镜,因此,“监”字就写作“鋻”,以即以金屬制成的镜子。简化后成了今天的“鉴”。所以,“监”和“鉴”实为一物也。“监”就是“鉴”,“鉴”实乃“监”。

今有“借鉴”一词,从字面意思看,所谓“借鉴”就是“借镜”,义即借助于镜子反观自身的 情况。《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跟别的人或事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也有“借镜”一词,与“借鉴”同义。《诗经·郑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毛传:“鉴,所以察形也。”《周礼·秋官》:“以鉴取明水于月。”郑注:“鉴,镜属。”而“镜”则是后起的形声字,义同“鉴”和“监”,不过是材料和形制有别而已。

“监”由“水监”引申为“监视”、“监督”之义。《诗经·大雅·烝民》:“天监有同。”《国语·周语》:“使监谤者。”皆此义也。“监”的这些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双音节的语素保存了下来,如“监督”、“监视”、“监工"、“监考”、“监护”、“监守”、“监制”、“监牢”、“监狱”等等。有趣的是,“监”的本义用了后起的“鉴”,以至于“镜”来表示,而“监”反而只用于其引申义了。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监”和“鉴”看作是古今字呢?古今汉语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其”和“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