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佳歌 编辑:徐敏

今晚,我在峨山小龙潭村子一所学校的小楼上,和食堂大厨们一起摘下了一大只野黄蜂巢,成功捉了一窝葫芦蜂,真是有惊无险。

郊野村落风行迷踪(尘世走笔逮蜂记)(1)

葫芦蜂,学名金环胡蜂,又称人头蜂和黄蜂,蜂巢很大,蜂窝呈球状,挂着就像一枚葫芦,故命名为葫芦蜂。这窝蜂巢就挂在我们住处三楼的屋檐下,外表像灰色松树皮一样。它离我们的食堂只有几步之遥,离校园操场的学生过道也只隔着一堵墙。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葫芦蜂毒性大,比马蜂攻击性还强,一旦你看见的蜂窝是球状的,长得像一只葫芦,就得赶紧逃离并报警,让专业人士来消灭它,千万不可马虎大意。据说,一旦被它蜇着,轻则让你皮肤红肿疼痛,长出一个大包来,重则丧命。

作为学校食堂的负责人,其实我们早就动过抓这窝蜂的念头了。一则,美其名曰“为民除害”,排除安全隐患,防止过往的学生被蜇着;二则,时值秋季,再过一段时间天气冷了,这窝巢就会变成空巢了,等蜂蛹都变成老蜂,蜂们就会四散离去,各自飞到山林里找个洞穴去过冬,来年如能存活下来的,就会另起炉灶,自立门户,各筑各的巢,大厨们贪恋着这窝蜂蛹的美味,多好的下酒菜啊。我也同感。

正好国庆休假结束,大家都回到学校了,就等我一声令下,马上动手。

当然我也不能瞎指挥,要求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要穿上防护服。

顾老大是峨山当地彝族人,今年快六十了。他打小就是在大山里长大的,皮肤黝黑,头发已谢顶,为人憨厚,做事老成。他家就住在小龙潭村附近,说要我们等他。

一会儿工夫,他骑着摩托一溜烟就返回了,手里拿着一个用粗铁丝套好的、装化肥用的大尼龙袋子,还准备了一捆绳子。

于是,我们一起开干了。我们事先将一个高桌子抬到窗户下面,顾老大先将绳子一端绑牢在腰部,另一端长长的绳子由陈二哥拉着固定在旁边房间的大门上。王三哥听老顾安排手里拿着一节点烟火用的“土引信”。我负责行动安全,但我心里还是一直为老顾捏着一把汗。

抓蜂行动开始。只见老顾身手敏捷,站在桌子上,左手迅速地打开窗门,右手拿着一瓶灭蚊罐朝着蜂巢外飞舞的“哨兵蜂”们直喷。不一会,那些平时让人胆战心惊、凶神恶煞的,试图攻击老顾的胡蜂纷纷在喷雾剂中掉落,就像一架架被击落的战斗机,躺在地上服软了。

然后,野蜂巢被老顾用铁丝捅出一小洞。王三哥听老顾的命令,赶紧点燃“土引信”,可他在慌乱中半天才点燃。只见,老顾快速地将冒出一股浓烟的“土引信”伸进已捅开的蜂巢洞口,不一会里面的蜂全被熏晕了。最后,战斗胜利结束,一大窝胡蜂纷纷束手就擒,胡蜂巢也被我们收入囊中。

今晚,几位“老炮”亲自出马,将野蜂手到擒来,猎了个痛快。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昨晚,陈二哥刚过了55岁生日,今晚顾大厨又大显身手,着实让我们佩服了一回。只要敢干,人生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愿我们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