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1)

管仲:攘夷尊周室,兴国顺民情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相比于后来这“家”那“家”,这“子”那“子”的要实际得多,效果也最直接,最有成效,可以说,那些“家”们卖的是价值观,而管仲行的是实践论。

相对于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来说,如果说孔子是对中国的上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管仲则是对两千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基础,打造了最基本的构架模式。

在对管仲的介绍中,最重要的是源于司马迁的《管晏列传》,这篇文章亦被收入《古文观止》,与司马公其他人物描述略有不同的是,此文并没有作长篇的言论,而是如絮家常般,撷取了几则管仲的几件事,就如同一篇文学小品一样,人物便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2)

对管仲性格刻画最著名当然是“管鲍之交”,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困,为了维护生计,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然而每次赚了钱,管仲必多分,鲍叔牙也不以为意。

后来二人商定,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并作了俘虏后,在鲍叔牙的力荐下,昔日的小白,而今的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封其为齐国上卿,这可是相当于齐国丞相的地位。

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大刀阔斧地对齐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齐国得以迅速强盛,成为“五霸之首”,而管仲也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3)

史书记:“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鲍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人称道的人际关系,是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关系的最高赞美,管仲曾不无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而杜甫在《贫交行》一诗中也曾叹道,“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上。”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当,只不过后来管仲家道中落,老母在堂要抚养,所以,他因贫困而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而鲍叔牙也能充分地理解他,任他多拿多得。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4)

不过,这管仲前期与成功二字是边也不沾的,无论是商场还是官场,都没啥出彩之处,而战场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曾战败后成为逃兵;而且在助争王位失败后,惨遭“幽囚受辱”,如果没有鲍叔牙,早就一命呜呼了。

与其说管仲是治国贤相,不如说他是理财能手,他深知唯有经济强大了,国家才能有话语权,所以,他不遗余力地以经济为中心,一门心思地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他的业绩中,除去高超的外交艺术,绝大部分都与经济相关, 其中的征纳赋税,统一铸造和管理钱币,制定捕鱼和煮盐之法;牢牢地抓住盐和铁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从而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之目的。

他推行“准平”制的平衡粮价政策,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从而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在经济层面上保障了国君之集权。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5)

在这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肯定是他制订的“官妓”制度了,即所谓“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说白了,管仲是将皇家后宫的作法推而广之,走向了市场,打造成为能给国家带来赋税的国营妓院,因而,他也被尊为妓院之祖师爷。

后世对管仲的这一做法是颇有微词的,对当时“娼妓布满天下”的情景,有人就指责说:“噫!是法者,谁为作俑?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

至于作用和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但这祖师爷之称我是大为疑惑,因为除了极少数的朝代,妓院都是私营的一统天下,而如汉武之“营妓”或隋炀之“教坊”都是特例,服务范围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官办的妓院可以说是没有的。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6)

我是不知道历朝妓院中是否有他的牌位,但从小说或话本中看到过有拜柳七的,清、明两朝乃至民国时,我估计拜关公的人会更多,因为关二爷现在早已转业成为了财神,所以,管仲这祖师爷一说,也许就是个调侃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的名言,所以,他是个务实主义者,饭都吃不饱,何来礼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管子》一书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共有24卷,85篇,内容极丰,但其中一半以上是讲经济的,与那些虚头巴脑的理念不同,所说的话都是干货,他对于人性趋利的认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7)

再一个能体现管仲智慧的,便是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这可以说是后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板,为齐国称霸诸侯有了正义之名,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加上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成为“五霸之首”,也使得当时的齐国在诸侯中一骑绝尘。

这点也被后来的孔子大赞之,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他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而齐国从一个边陲之弱国,一跃而为具有“泱泱乎大国之风”的强国,贤相之于霸政,管仲之于齐国,其作用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对于曹操,管仲不仅是“挟天子以伐不敬”,而且他还经常“挟天子以发财”,就这点来说,似乎曹操在这方面也没能完全学得很像。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8)

他举贤任能,因势制宜,赏勤罚惰,“修旧法,择其善于者而业用之”,一切以人品和业绩来考核上位,“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这一策略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对世家大族垄断高官显位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亦是顺应民心的重要措施。

总体来看,管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虽然他在学术上,相对于孔子、墨子、庄子等这些人的名声要小得多。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9)

即使在将他归类于法家的系统中,也没有商鞅或韩非等人来得响亮,但是我觉得,后来的这些学派或多或少的都从他的学说中汲取了营养,只不过发展的层面厚薄不同而已。

我想,孔子这些开山立派的基础是价值观,而管仲的长项则是方法论,诸葛亮就自比管、乐,他也没有被人称为是属于哪个家,信奉哪个派,尽管有人依据他严令为政而将他归于法家,这也是想当然的说法了,诸葛亮只是学得了管仲发展经济的精髓而已。

我并不认为管仲就是法家,我认可的是,管仲是管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政策都是根据现实利益的考量,而并不是依据哪一家的理论做出的;况且他生活的时代,诸子百家都还没有影儿,所以,认定管仲是法家的说法,是后人生硬地贴在管仲身上的。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10)

价值观和方法论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前者只有构建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普世价值,对社会的发展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个毛用处,这大概就是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吧。

孔子崇仁,孟子曰义,晚明那一大片跪在满人铁蹄前的高官达贵们,哪个不是饱读诗书,但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这价值观能起到何种作用,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孔子是可以学的,谁都会摇头晃脑地来上一番说辞;但管仲学来却是很难的,是需要有强力的背景作保障,应用经济管理学的知识和经验,辅之以高超的灵活手段,方能达到目的,观古今数千年来,如管仲者,能几人哉。

齐桓公为啥重用管仲(曾被人瞧不起的管仲)(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