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大社交平台都在疯狂转发一个视频。
4月17日晚十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在校职高学生从车内夺门而出,跳下了大桥。
17岁的生命,结束在短短几秒之中。
据说,是因为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严厉批评。
视频中,男孩毅然决然,一点余地也没留。
即使动作同样迅速的母亲,也没有拉得住孩子,最后只能坐在地上捶地痛哭。
这一事件的曝光,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讨论。
有说孩子懦弱不负责的,也有说母亲言语太激烈的。
悲剧已经发生,它造成了一个生命的逝去,和一个母亲痛苦内疚的下半生。
再去过分探究对错,和肆意指责,已然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真正能够做的,是反思,是思考,是行动。
从大范围的教育问题,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都有迹可循。
在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舆论也逐渐退散的今天,影妹想安利这样一部电影。
它是悲伤的,也是温暖的;
是无力的,也是救赎的;
是愤怒的,也是温柔的。
它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地球上的星星》
这是一部印度的儿童教育片。
导演是大家都熟悉的,阿·米尔汗。
电影影妹已经反复看了好多遍,每次都能哭掉一公斤的眼泪。
故事并不复杂,它讲的,是一个“被父母放弃的孩子”。
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7岁的男孩伊夏。
在老师眼中,伊夏是个问题学生。
他上课发呆,走神,不认真;
作业乱写,考试全错;
也从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被惩罚也不以为然。
在父母眼里,伊夏也不让人省心。
妈妈每天得跟在伊桑屁股后面,盯着他起床吃饭写作业;
爸爸每天下班都要检查伊桑的作业本,看他做对了几道题。
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面对伊夏每天带来的“小惊喜”。
被偷偷藏起来的成绩单;
和隔壁家孩子的调皮打架;
一次午后大胆的逃学。
确实,在读书学习这件事上,伊夏让家人倍感心累。
无论怎么一遍遍的教,他还是学不会如何写字和做题。
这和他门门功课拿第一的哥哥相比,简直有着天囊之别。
时间一久,爸爸就觉得,伊夏是故意的。
故意这么调皮捣蛋,认为他做的所有都是逃避学习的借口。
于是,打和骂,便成了家常便饭。
老师们也觉得伊夏没救了,这完全就是个人态度问题。
校长直接对父母说,你们要不把孩子送去特殊学校试试?
面对这样的伊夏,爸爸不再抱有什么希望。
他决定,把伊夏送去离家很远、严格管理的寄宿学校。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大多父母好像都有这样的想法。
自己管不好,就让更严厉的老师来管。
国内不也有着像“豫章书院”“杨永信网戒所”这样的机构吗?
可是,即使被送到寄宿学校后,伊夏的情况也没有好转,反而更糟。
他依然学不会读书写字,依然对一切充满了茫然。
而这里的老师不再手下留情,而是动辄打骂,甚至语言侮辱,身体处罚。
陌生的环境和独特的教育对于伊夏来说,像是坠入黑暗一般。
他没有人倾诉,没有人关心,只能在深夜安静的时候,躲进厕所里大哭。
只能一个人在操场里一圈圈的拼命狂奔。
可是,哭完以后,他也只能默默地擦掉眼泪,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送到这里后,伊夏确实没机会再调皮。
他甚至是不会说话,更不会笑了。
这里老师们严重的打击教育,把这个本来正常的孩子,被逼到了自闭的地步。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就在伊夏眼里的最后一丝希望消失之时,一个特别的人出现了。
他是前来代课的美术老师,尼克。
沙雕而又欢乐的出场,直接证明了这不是个一般人。
所有的孩子都被这个老师带动得无比欢乐。
除了伊夏。
他依然是沉默不语,无论是笑声还是歌声,都已经打动不了他。
很快,尼克就发现了这个不一样的男孩。
他看到了伊夏眼里的沮丧,恐惧,还有一丝求救。
在了解伊夏的情况之后,尼克为我们揭开了他之前种种表现的原因。
他不是不想写,不是调皮捣蛋,不是蠢笨。
他只是单纯的不会。
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叫「读写障碍症」。
患有读写障碍的人,智商正常,甚至在平均以上,但学习表现却很糟糕。
因为他不会辨识字母,搞不清b和d;无法识别多重指令...
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症状。
当伊夏知道自己不能,当他因此受到责怪的时候。
他没办法表达自己,他只能逃避,或者是反抗。
与其说“我不能”,倒不如说“我不想”!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产生来源。
好在,伊夏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尼克这样的老师。
他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机会让自己在这样的困境里脱身,并且发出反击。
但现实中呢,很多孩子却无法拥有这样的幸运。
他们有些行为无法被理解,他们独特才华无法被珍惜。
他们可能从小就要被一句“调皮愚蠢”,挡住那前进道路上的希望。
他们的光,可能还没开始发散,就被掐灭。
电影里说: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什么模样,它都是地球上的一颗星。”
但这样的与众不同,是要去发掘,要去理解和包容的。
无法否认,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电影里伊夏的爸爸妈妈也一样,母亲日夜为了他操劳,父亲也会在他听话的时候,给与一个拥抱。
可是作为父母来说,他们做的更多的,是要求。
要求他成绩优秀,要求听话懂事。
他们没能做到理解,不愿意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看一看。
他们只了解到他学习不好,却没看到他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和美术天赋。
他们只知道他调皮捣蛋,却不明白他对家庭的依赖和渴望。
他们没有在意,被送到寄宿学校的伊夏,被摧毁的有多严重。
可能在父母心里,一切作为,就算是抛弃,都是“为了你好”。
电影里,很多关于「父母教育」的情节,都能映射在我们的生活中。
像伊夏和别的孩子有了矛盾,父亲不问原因,抬手就给了他一巴掌。
当老师告诉爸爸伊夏的表现是因为有阅读障碍时,他也觉得是逃避学习的借口。
后来,即便认识到自己是错的,他仍然不肯承认。
没错,父母太喜欢把自己认定的事情,强加于孩子的身上。
他们嘴里反复念叨的,就那么几句——
昨天才教的知识,为什么今天就忘了?错过的题怎么又错?为什么就你这么调皮,你为什么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我们这么做也都是为了你好...
打击式的教育,真的太多了。
他们始终认为“棒棍底下出孝子”,只有打击,才能让孩子前进。
可是他们不知道,肆无忌惮的打击,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芒果台有档节目叫《少年说》,就是让中小学生向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喊话。
其中有个女孩对母亲说,能不能不要再把我和别人比了,能不能不要说那些打击我的话了。
喊完下台,女孩委屈的哭了出来。
但你看,这位母亲是怎么回答的——
不打击打击你,你就飘了。
是的,即有人提出反抗反对,家长们还是不以为然,固执己见。
这是存在「父母教育」间的一种常见现象,别人无法使其更改,只有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
而这样的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打击?
在《地球上的星星》,尼克对伊夏的爸爸说过这样一个所罗门岛的故事。
在所罗门岛,人们并不会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
故事很鸡汤,但言语伤害,有时候就是这么可怕。
更别说这种伤害如果来自身边最亲爱的人,可想而知其威力之甚。
而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能了解到,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成长?
是对等的沟通,是贴近内心的交流。
是让孩子感觉被需要,亲吻拥抱,让孩子感觉被关注。
是说一句“儿子,我爱你”,“有困难记得找我”“即使有失败,记得有我支持你”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支持,而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应该由父母来守护。
所以,千万别让孩子,失掉这最大的支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