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是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是“宗圣”曾参之父一天,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孔子要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孔子是如何问他弟子志向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是如何问他弟子志向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孔子是如何问他弟子志向的

曾点是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是“宗圣”曾参之父。一天,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孔子要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

子路抢先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路的志向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只要三年,就能重建人民的勇气和信心”。

冉有接着说:给我一个小乡,三年后,就能让人民富裕起来。

公西华当时只有18岁,在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他介绍自己的志向,是争取当一个祭祀天地祖先时的小司仪。

孔子听了三人的想法后,转而问询正在鼓瑟的曾点:你怎么想?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用通俗的话来讲,曾点的志向是: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沂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恐怕很多人会觉得,这叫什么志向呢?可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表示,自己十分赞同曾点的想法。

曾点追求的是一个太平盛世,过上平凡、平安、平实、平顺的生活。过上这样的日子,必须天下太平。只有天下太平了,才能有个人惬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孔子和弟子谈志向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霸主之变,实则天下大战,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曾点盼望能够过上社会安定、经济稳定、生活恬静的生活,而这正是孔子竭力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宗旨。

子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担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孔子“哂之”,不是否定这一志向,而是笑他不结合现实社会想问题。

冉有造富一方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孔圣人并未对他的这一志向作出评价。一个因素恐怕是,孔子觉得冉有的志向是相对虚空的。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哪有造富一方的现实环境?

冉有后来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做季氏的家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使季氏比周天子还富有,却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所谓志向,就是人决心努力的方向。曾点努力的方向,正是春秋时期天下百姓盼望的生活。孔子赞赏的,正是曾点心中表达的万民之心愿。

当然,曾点的志向也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春秋五霸中很受后世称颂的楚庄王,在伍举、苏从的死谏和竭力作为下,也仅创造了昙花一现的安宁生活。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的理念,就是希望维护社会的安宁稳定、百姓的安定富足。安宁安定,基础在人,关键在民心。人人都想着过上安逸自在的生活,个个都为之齐心努力,才是真正可行的崇高志向。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