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德国从来就不是超级大国,和这个词压根就不沾边。
在世人的眼中,德国可能是一个大国,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属于世界主要国家之一,工业先进,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其还比不上日本(37.7万平方公里)的仅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8300万的人口规模(约等同今江苏省人口),让人怎么也没办法把它和“超级大国”联系到一起。
德国啤酒节
超级大国人口和土地面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面,对于“超级大国”这个概念来说,更是硬指标。国际上主流的对于“超级大国”的定义,首先就必须在七个主要方面达于极致,或者拥有强大力量,即人口、领土(地理位置、条件、面积)、经济(包含科技水平)、资源、军事、外交和国家认同,而当今世界同时在这七个方面都拥有超强力量的国家只有美国,也即美国是当今全球唯一超级大国(superpower)。
另外,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认为,“超级大国”是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方面都拥有无与匹敌的超强力量的国家,这和加拿大学者关于“超级大国”是掌握大块的陆地疆域、人口众多且素质较高、经济发达并且具备超大规模(经济力量强大)、有充足的粮食和自然资源、能够向世界范围投射军事力量的观点不谋而合。
概括地说,即“超级大国”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国家。
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公认的超级大国到目前为止只出现过三个,即大英帝国(1700~1945)、美国(1944~今)、苏联(1950~1991)。曾经长期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法国,殖民地也可以说遍及全球,但当时法国所处的时代在工业革命前,又没有真正产生全方位的寰球影响力,所以史学界对法国是否曾为“超级大国”持不同意见。
其中英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历史最长,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一度近3500万平方公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人口超过4亿,其在经济、科技、文化、制度思想、法律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仍在发挥着影响。但两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彻底埋葬了大英帝国,使英国沦为第二世界国家。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时间较短,但影响巨大,领土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拥有恐怖的纵深和高寒的气候,人口最高时达2.8亿,经济总量一度稳居世界第二,其巨量的矿产资源、强大之工业实力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使其作为东方阵营的领导者,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抗衡了近半个世纪。不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短板,就是经济活力和经济结构,这也是它最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可以说是英国霸权的接替者,在掌握世界霸权以前,美国已经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存在了半个世纪(1894~1944),但其一直韬光养晦,不断积蓄力量,直到老牌霸主英国在战争打击下不堪重负,美国实现了对它全方位的超越和碾压。作为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面积9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3亿(2019年),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实力均十分雄厚且居于世界领导地位。
以上三家,除苏联的经济水平以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当之无愧“超级大国”之定义。
而德国,仅就一条“领土面积”而言,在人们印象中,就始终局限于欧陆中心地带,从来没有“伟大”过。德国的历史也是充满坎坷,一波三折,很难给人留下“超级大国”的印象。
但德国真的从来没有成为过超级大国吗?也并非完全如此。要知道,能够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怎么可能是“省油的灯”?
德国的巅峰时代
德国崛起成为世界强权,和美国几乎同时,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左右开始),德美两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然而德国强大起来以后,专注于军备扩张,和美国的“纯经济”路线完全不同。这也是德国的宿命,在强国林立的欧洲,自身又处于欧洲腹地这样的四战之地,不可能不大力发展军备;更何况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正是建立在武力打败法国的普法战争的基础上,这是其立国之基。
德二成立
这样的路线造成了德国穷兵黩武,连续两次世界大战,与除自身以外的所有强权对抗,落得个惨烈收场的结局。
正因如此,即使德国成为过“超级大国”,也会被草率忽略,因为它的历史就是如此——草率地崛起,草率地惨败。
有人说,德国至少在两个时间段里,成为过“超级大国”,只不过这两段时间都太过短暂,容易被人忽略,即一战前和二战时。但笔者仅赞同一战前德是“超级大国”的说法,而不太赞同后者。
首先说说一战前,约在1900~1916年左右,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夕和前段:当时德国本土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双双超过英国本土,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是仅次于英国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和贸易国;德国人的人均收入当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实力雄厚,化工、汽车、钢铁煤炭、电气产业均领衔世界。
科技实力冠绝全球,当时世界约一半左右的新技术出自德国,而我们熟知的量子理论、相对论、电子学等理论和应用的发展都是在德国开始生根发芽的,其他领域更不必说。
人口加上殖民地合计约8000万出头,其中本土6800万,殖民地1230万,本土人口素质高;虽然这样的人口还不如今天的德国人口,但在当时的世界,也只有中、印(英属)、俄、美在德国本土人口之上(除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法帝国外),排世界第五,前两者还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状态。人口方面,德当时也是无可争辩的大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619年颁布世界上第一个义务教育法规,1820年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的义务教育体系已较为完善),而两三个世纪的义务教育史和百花齐放的高等院校,一战前就已为德国储备了数代英才,德国的文盲率自然也是各国中最低的,人口素质没得说。中国近代文化精英(鲁迅、季羡林等等)最喜欢学习的就是德国,就连李鸿章都亲赴德国取经。
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绿色部分)
当时德国本土面积54万平方公里,比今天大了三分之一还多,殖民地260万平方公里(不含控制清王朝和之后民国的山东半岛势力范围和汉口、天津等地的租界),统治的领土范围合计约314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仅殖民属地面积便可达300万。
这样的领土面积,在其他条件均达标的情况下,已然是庞然大物。而且,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东亚、东南亚(菲律宾)、太平洋、非洲与英、法的利益直接冲突,呈现互相争夺的态势,而且德国呈上升趋势、攻势,英法明显颓势,呈防守状态。
军事实力方面,德陆军世界第一,海军仅次于英国,高居世界第二,殖民地遍布非洲、太平洋和亚洲大陆,说明德军事力量已经具备全球投射能力;
野心勃勃又冒着傻气的德皇威廉二世扬言欲建立“世界帝国”,令英、法、俄等众强心悸不已;他还计划炸掉美国东海岸主要大城市,连远在天边刚崭露头角的小强日本也不放过,说帝国公海舰队主要打击目标就是霓虹国;
德公海舰队
恐怕也只有欧洲次强奥匈帝国顾虑重重地鼓掌捧场了,毕竟当意大利人找上门来时,德国人曾傲慢地声称:“通往柏林的道路必须经过维也纳”。这一系列骚操作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德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外交上更是国际事务中心,之前的俾斯麦时期,德国就有欧洲的协调者之地位;尽管俾斯麦构筑的以德国为中心的国际外交体系后来被威廉二世彻底扯烂,德国在国际外交上仍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只不过这时换来的却是所有强国的警惕。可笑的是,这只让威廉二世的政治影响达于顶点,却葬送了德国的政治前途。
文化上哲学、科学、音乐、文学、美术、社会学、心理学、体育、影视艺术等等全面开花,虽比不上法国的影响力,但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莱布尼茨、高斯、贝多芬、歌德、海涅、康德、黑格尔、欧姆、黎曼、尼采、叔本华、瓦格纳、李斯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韦伯、威廉冯特、托马斯曼、普朗克、爱因斯坦………群星闪耀,如果视野放宽到整个德语系国家,则更是灿若星辰。如果没有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社会领域,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广泛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德国国民的国家荣誉感和认同感十分强,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德国人还有很强的“帝国意识”和扩张的勃勃野心,而且认定,自己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综上,当时的德国在“超级大国”各个指标上其实已经达标,但是包含种种不安定和危险的因素,这些不安定因素最终送走了大部分德国作为“超级大国”的条件,以至于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它已是“超级大国”,它就首先成了大众视野里的“战败国”。
一战之后的德国,不仅经济崩溃,物价飞涨,而且大片国土被分割了出去,殖民地全部丧失;不仅自己的常备军不允许超过10万,而且本土还得被外国驻军。可以说,一战以后的德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几乎等同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地位,国民自信心被打击、压抑,文化影响力更无从谈起。
一战以后的德国,损失大片国土
很多人热衷于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的雄起,然而笔者认为,第三帝国时期虽然它摆脱了《凡尔赛条约》强加在它身上的种种限制,但其对外影响方面还要受到英法的监视,掣肘还是太多;这个时期,苏联也在崛起中,西方对苏联的敌视一开始远远地大于对第三帝国的,让德国再度武装,就是想把祸水东引,从这个角度看,德国从客观上已然成为西方的马前卒,只不过这个“马前卒”倒戈了而已。所以,它的政治影响力是不如苏联的,既然苏联还得等到二战后的五十年代才算超级大国,那么此时的德三自然也不能算超级大国。
认为德三在二战时是“超级大国”的观点认为,德三“超级大国”的时间是1938~1944年这短短六年,即二战爆发前夕到二战结束前夕(德三总动员)。
吹捧者声称,当时德三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高速铁路”和其他许多大型工程,举办了柏林奥运会,彰显了民族信心和影响力,在纳粹的影响下,德国人无比狂热,国民认同感和凝聚力似乎也空前增强。不仅如此,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实现了德国人一直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大德意志”的梦想,在最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德国的工业实力再度到达顶点,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仅次于美国。
而且,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的占领区越来越大,顶峰时期,除苏联东欧部分领土外,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三的统治或控制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德三本土和各个占领区之间仍然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内部工业体系并没有有效整合,还不如一战前德国对殖民地的经营,那时德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海底电缆、基础设施都整合了起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德国对青岛的经营就可以窥见一二。而德三短短几年的占领期不仅对占领区没有任何整合,甚至连有效的掠夺都无法做到,除了抓壮丁,没办法做别的。
一个超级大国首先得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样才可以坐镇中枢,操控一切。德二可以做到,即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都没有伤及德国本土,都是在别国境内进行的;这就是法国无法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哪怕在殖民主义时代,殖民地的变化甚至都能左右法国内部的政治变动,更有甚者,法国还总是吃败仗,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中法战争等都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
而德三比那时的法国还不如,它时刻须冒着被轰炸本土的危险,在德国实施“海狮计划”攻打英伦三岛之时,英国还能派遣轰炸机打到德国的本土甚至首都,加以报复。
一个领土时刻处于变动之中(随时可能缩小)而且冒着被他国轰炸危险的国家自然不能算是“超级大国”。
德三的军力则被牵制在苏联、北非、巴尔干和各个占领区,根本无法自由支配,就别提军事的“全球投射能力”了。它也没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缺乏海军力量的德三只能算是区域性大国,它的全部影响力都困在了中东和苏联以西、埃塞俄比亚以北、挪威以南、英吉利海峡以东的范围内,就连曾经装备倚仗于德三的蒋介石政权都和它断交了。
德三在经济上不能有效整合“国内”资源,政治上不稳定,军事上随时可能覆灭,影响力有限,实在称不上“超级大国”。所以笔者认为,德国如果曾经成为过“超级大国”,那么就是在一战前的一段时间,而绝非第三帝国时期。
盟军轰炸后的德累斯顿
你甚至可以说第三帝国是世界性强国,但和“超级大国”的概念并不相符。
德国未来还有希望成为超级大国吗答案是确定的,没有。德国的领土狭小,人口排名全球第19名,政治地位较低,即使经济规模是欧洲老大,但在欧盟内政治上还得听法国的,这就是德国现在的尴尬。德国的品牌是走向了全世界,但德国也就是那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已。
今天的德国早已去军事化,一个国家想要快速武装起来并不难,而恢复军事传统,“能打仗”则绝非易事。
德国一没有军事,二更是没有民心。今天的德国早已没有了“帝国意识”,甚至极端反对“国家主义”的口号。他们没有美帝那样对于输出“美式自由民主”的热衷,也没有俄罗斯民族那种高度的国家荣誉感和凝聚力,更没有我们万众一心的民族自豪感。
德国的民众目前只剩下关心自己的生活,个人的愉悦,小富即安,经济才是一切,对一切“国家”的东西,他们是不太感冒的。
也许只有足球才会提醒到他们,自己是“德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