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代兵仙,“兔死狗烹”让人唏嘘,他要怎么做才能活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韩信最诡异的一条计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韩信最诡异的一条计策(韩信一代兵仙兔死狗烹)

韩信最诡异的一条计策

韩信一代兵仙,“兔死狗烹”让人唏嘘,他要怎么做才能活命?

韩信作为一代兵仙,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扫平黄河两岸除项羽以外所有剩下的诸侯王,平魏、定代、灭赵、降燕、败齐,垓下之战又发挥了主力和关键作用,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被封齐王,后又迁为楚王、淮阴侯。

一代兵仙韩信

刘邦建国后,对异姓王进行了清算,韩信也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下场,被吕后、萧何设计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并被夷三族,让人唏嘘长叹。那么韩信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活命呢?

首先,就是义无反顾地自立或造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韩信要想掌握自己命运,最佳的方法就是自立或造反。韩信自立或造反的机会有两次:

第一次,就是垓下大战之前。

垓下大战以前,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刘邦与项羽在固陵对峙,刘邦打不赢项羽,但咬住项羽不放。项羽粮草缺乏,想摆脱刘邦,又被刘邦咬住脱身不得。韩信和彭越在观望中,其中,韩信的力量最强,韩信成为左右楚汉相争的关键力量。韩信帮助刘邦,则汉军胜。韩信帮助项羽,则楚军获胜。韩信如果自立,那么就会提前出现“三国”时代。

一代谋圣张良洞若观火,清楚洞悉当时的局势,劝说刘邦下血本,把西楚地盘提前划给韩信,明确韩信齐王分封的范围。让韩信下定决心不反也不自立,而是帮助刘邦。

项羽也看出来形势,韩信成为主导局面的关键力量,派小龙虾之乡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让韩信反刘邦或自立。只要韩信不加入战局,项羽不怕刘邦。可惜韩信记恨当年在项羽帐下只当个执戟郎中,没有听武涉的。

蒯彻就规劝过韩信自立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早就看出韩信的关键作用,多次劝说韩信自立,并对韩信晓以利害,明确指出韩信功劳太高,封无所封,如果助刘邦得天下,必不见容于刘邦,还举出了越王勾践功成后杀文种的故事警告。可惜韩信就是听不进去,蒯彻只能装疯避祸。

韩信不听蒯彻、武涉的建议,在得到刘邦划定的齐王地盘后,出兵垓下,成为击倒项羽的决定力量,项羽十万精锐灰飞烟灭,霸王别姬后自刎乌江。

但是正如蒯彻所言,这边垓下之战刚结束,那边刘邦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齐王府,在韩信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齐地封给了刘邦和曹寡妇生的庶长子刘肥。

第二次,就是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的时候。

垓下之战前,韩信错过了自立的机会,那么被封为楚王后,韩信还有一次反汉的机会。就是趁着刘邦没贬自己为淮阴侯以前,举兵起事。

刘邦在垓下之战后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改封为楚王,其实已经暴露了对韩信的不信任以及兔死狗烹的意思。

刘邦称帝后不久,就以谋反的名义先后诛灭了临江王共欢,燕王臧荼,颖川侯利几,剪除异姓王的意图和行为已经非常明显,韩信应该当机立断举兵。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

从刘邦和陈平的对话中可知,韩信当楚王时,手下的军队实力比刘邦还强,如果要谋反,刘邦一时也拿他不下,并且韩信打仗在当时也没有对手。

刘邦伪游云梦,拿下韩信

但是危机重重之下,韩信也不知道哪根神经麻木了,竟然没有起兵,被刘邦伪游云梦把韩信拿下,不久贬为淮阴侯,并拘到长安,不让回封地,从而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次,学范蠡、张良归隐江湖,彻底不问世事。

自立也好,谋反也好,机会是有的,都被韩信错过了。那么韩信再想活命,就得学范蠡或张良归隐,彻底不问世事。

范蠡、文种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砺志复仇。最终通过美人计及一系列计策,让吴国疲蔽,并乘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乘虚攻陷姑苏,灭亡了吴国。成功之后,范蠡对文种说,句践长颈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我们功成名就,应该引退。文种不听范蠡的,后来被赐死。而范蠡却带着财宝,泛舟五湖,做起了职业商人,从此不问世事,得以善终。

范蠡功成身退,五湖泛舟

张良这方面就向范蠡学习。张良和刘邦相识于留县,本来是要投奔其它人的,刘邦对张良的计策非常理解并接受,让张良相见恨晚,也不投奔别人了,就跟着刘邦混了。张良运筹帷幄,成为汉初三杰之首。

张良非常博古通今,当然知道文种范蠡的故事。刘邦打下天下后,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张良拒绝了,说封留侯就足矣。

张良后来就以生病为由,基本不问朝政,潜心于修道。刘邦、吕后遇到重大问题才会问计于张良,张良一般不多说,除非关键问题才会出主意。比如刘邦想废长立幼,张良就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结果商山四皓出手,刘邦就罢了废太子的心思。

张良功成后,就修仙为主了

张良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从赤松子游去了。张良的后人后来创立了道教,称张天师,一代一代传到现在还有张天师。

韩信不自立、不造反,完全可以学张良,不问世事、朝事,炼丹修道完全可以,甚至淮阴侯都可以不要,要个又穷又没什么太多人口的穷县当个侯爷,能养活自己就行。因为人口少,兵源就少,穷就没钱去养兵。这样刘邦看不到韩信的威胁,自然就不会杀他。

那些屠戮功臣的皇帝,并不是不念功臣的功劳,而是担心功臣据功谋反,把谋反的潜力消除,皇帝自然就会放心。

其三,学王翦萧何自污,当个饫甘餍肥的土财主。

韩信如果不愿归隐,还可以学王翦、萧何自污,当个饫甘餍肥的土财主,或许也能保命。

当年王翦带领60万大军伐楚时,秦始皇为他送行,王翦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这把老骨头不行了,希望能在大王您还用得着我的时候,为子孙谋个后福,希望大王能多封点土地给我。秦始皇笑着答应了。

王翦出征前向秦王赢政讨要土地

王翦到了前线,还隔三差五地派人回来,落实秦王封地的事情。部下问王翦,这样逼着大王封地是不是不太好啊?王翦说,我这是为了让大王心安啊。大王把60万兵马交给我,这相当于秦国的全部武装力量啊?大王担心我万一谋反就完了,我要地要钱,大王见我没什么大志向,只想当个地主老财就放心了。后来王翦果然善终。

萧何也是这样的,刘邦在前线打仗,担心萧何谋反,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不解其意,有个门人说这是危险信号,因为萧何名声太好了,刘邦担心萧何利用自己的好名声谋反。萧何参透了刘邦的心思,就开始贪污良田,和百姓争地,刘邦回来后就不再担心萧何了。

另一位名人吕不韦的做法就比萧何、王翦、张良差远了。吕不韦因为嫪毐事件被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天天和宾客谈论天下大事,结果让秦始皇认为他在搞小朝廷,就让他徙到蜀地去,吕不韦在路上饮鸩自尽了。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并不低调,反而是抱怨满满,并且还与陈豨书信往来,被抓住把柄,让刘邦动了杀心,通过吕后之手除掉。

如果韩信学会低调,把侯府的大门紧闭,天天在家吃喝玩乐,不与任何人往来,形不成威胁,或许刘邦就不会猜忌了。

韩信不学张良范蠡王翦,学吕不韦

结果是韩信没学王翦、没学范蠡,却学吕不韦了,最后刘邦、吕后不容,连萧何也看不下去了,设计把韩信骗进长乐宫钟室,一代兵仙至此谢幕。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纵然有国士无双之才,但因为不会做人,看不透时势,搞不清皇帝心里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对皇帝的威胁,因此屡屡触犯龙鳞,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固然刘邦心狠是一方面原因,自己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