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1)

《天道》这部电视剧我想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剧情。它是由《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来。对于原著的了解我更深一些。尤其是丁元英和韩楚风去五台山求道这一段,原著里面更加的精彩。

很多人喜欢看电视剧《天道》,原著要枯燥一些,今天我将这一段拆解开呈现给大家,方便你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一段精彩的探讨,从而提升你们的思维逻辑,思想高度。

五台山论道,我想是整个《天道》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这儿我想不是论高深的佛法,而更多地是关于强弱文化的探讨,得救之道的讨论。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2)

接下来我把整个论道部分分为四大部分。一、敲开高僧的大门;二、丁元英的一首《悟》;三、韩楚风谈得救之道;四、智玄大师解惑。

第一部分、用钱敲不开的寺庙,一首词搞定

丁元英和韩楚风相约去五台山求道。在去之前,按照丁元英的安排,韩楚风准备了十万元,又加码了十万元,共二十万元。用韩楚风的话说就是如果连敲四扇门都是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咱们这趟就白跑了。

于是两个人来到了五台山。找到了佛法造诣精深、深居简出精研佛法,不轻易会客的智玄住持。于是丁元英第一次让守门僧将五万块递给智玄住持,换回来一句“非也”;第二次换成了十万块,换回来一句“非也、非也”;第三次丁元英将一首自己写的东西让守门僧递给智玄住持,却被告知“请随我来”。

这究竟是为何?就连同行的韩楚风也是一脸懵。

答案就是原来这是一首丁元英写的词,智玄住持对丁产生了好奇。

在这里总结三点 :

1、“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高深的佛门之外依然有高人,在高深的佛门里面永远都有高人。而高人之间的灵魂高度契合,需求高度满足。同时这儿也看到了智玄住持想要拯救丁元英的念想。

2、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丁元英不仅提前准备了20万,更准备了自己写的词。两手准备,确保达到与高僧求道的目的。

3、高手并非浪得虚名。这里的智玄住持面对丁元英给与的见面礼,没有感觉,却对一首词给与的尊重。“认人不认钱”的主儿真有,而且是高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是高手的基本操作底线。

第二部分、丁元英的一首《悟》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原文略释:一个人在自省自觉的时候,千万不要妄谈道法,修为成佛的道路上并非“真经”就可以了。并非穿上袈裟心里就清净,处在红尘中也不见得能得到缘分,幽幽的古寺庙和千年的钟,都是执着的人在说梦话。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3)

丁元英看似在嗔、在怒、在摒弃。他厌恶世间虚假的现象,在他的骨子里依旧是强势文化造就强者的理论。而祈求佛护佑的那些人都是弱势文化造就的弱者。

但此刻将这篇词拿到智玄住持这儿,就是一种求,是强者低头的表现,就像王阳明进窄门,此刻他也想入佛定。他认为佛教是觉性的教义是人人都有。而佛教却是以次第论。高深处,不可攀;浅显处,烧香拜佛即可。恰恰是一种以幻治幻的善巧,是提携弱者心灵的慈悲文化,另一种意义上的“约束”。

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在智玄住持看来,满文的“嗔”掩盖不了丁元英的才华,他早已踩到得道的门槛,自悟能力超群。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4)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5)

第三部分、韩楚风谈得救之道

韩楚风不了解丁元英来这儿的目的。只知道是论道。所以没有参与之前的对话,当谈到得救之道时候才明白。

于是他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zhengzhi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zhengshi的或宗教的价值。”强调利和同均。按照韩楚风所讲。人类自始至终都有等级,强弱之分。如果都按照利和同均,那么会产生以下三点分歧:

1、强弱同均。意味着强者要被动分配,弱者被动接受。就连理想主义都没有办法保证平均。这无疑是对强者的拉跨,道德的绑架。

2、弱者恒弱的局面会产生。同均,以为弱势强大才有可能创造更多从而更加公平。那这样来说人性的弱点将被克服,又不太实际。

3、赋予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强势道德谁来衡量利弊,强势行为谁来“约束”?

这个角度来看,韩楚风始终是强势文化的发言人,自上而下的俯视,在他的字典里都是给与、满足弱势群体的虚荣以及自尊。哪怕提高社会对这个层级道德要求都可以,这是与生俱来的自信。好了一部分人,却很可能破坏千万年的生存规则。得救了变成了就救了。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6)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7)

第四部分、智玄大师解惑

作为智者的化身。在解惑的过程中看出了以下三点:

1、心胸开阔,纳万物

面对丁元英满纸嗔文,却赞叹丁元英的才华。同时指明所处现状,希冀得道

2、慧眼识珠,断品性。智玄住持说丁元英身上三气居中: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针针见血,就连好友韩楚风都惊叹“绝”。这是修佛之人的气定神闲,对红尘世俗的观察,也是阅人无数后后的精准定性。

3、提纳携领点金石。丁元英的《悟》,上下两阕。尤其上阙满文嗔怒,而智玄住持微微九字变动,嗔怒消失。回答了丁元英的问题,也直指究竟。真经依然在,只是不知是让迷者进步的经才是。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8)

4、 《悟》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姻缘注定

天道五台山简介,天道(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