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的豫剧对口型唐喜成(豫剧须生刘九来与唐喜成齐名)(1)

刘九来先生(1922—1967)是豫剧名须生,河南省豫剧二团当年的头牌之一。

刘九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祝楼乡刘庄村(今属平原示范区)人。家庭贫苦,父母是二夹弦艺人,他自幼随父母在西安学唱二夹弦。他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学习艺术非常入门,九岁就能登台演出。母亲在西安病世后,随父亲回到河南,在豫北的几个县演出二夹弦。后来,他改唱豫剧,专门学习须生。他在倒仓后练出大夹边嗓音(即真假声混合的发音方法),嗓音浑厚,口齿伶俐,吐字清楚,情真意切。表演端庄细腻,准确生动。他先是加入同乐社在陕州城南关新市场戏院演出,后来加入豫西的“太乙班”,这里有好多名角,如常香玉、马金凤、王金枝、毛兰花、燕长庚等。

最火的豫剧对口型唐喜成(豫剧须生刘九来与唐喜成齐名)(2)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东地区沦陷。许多豫剧名家云集洛阳,刘九来曾先后与常香玉、马金凤、桑振君、唐喜成、贾保须等搭班演戏,配合十分默契。当年豫剧界的生行有“三来”之说,即刘九来、常年来和樊泰来。刘九来的演艺足迹遍及豫、陕、晋大片区域。

解放后,刘九来等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他光荣当选为郑州市人大代表。1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刘九来和常香玉等演员随中国赴朝慰问团到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并且立功受奖。1953年调入河南人民剧团。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他成为河南豫剧院二团主要演员之一。豫剧二团是以演古装戏和新编历史剧为主的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名角云集,流派纷呈,这里有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如刘九来、阎立品、吴碧波、唐喜成、李斯忠、张桂花等都成为以其姓氏命名的流派代表人物,他们主演的《秦雪梅》、《三哭殿》、《下陈州》等剧目已成为豫剧传统的经典作品,至今常演不衰,

最火的豫剧对口型唐喜成(豫剧须生刘九来与唐喜成齐名)(3)

1956年12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参加会演的有17个演出代表团1116人,举行了剧种、剧目、表演、唱腔音乐等专题座谈会。参加会演的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等23个剧种,共93个剧目(其中5个现代戏),获奖演员共286人。其中豫剧演员一等奖33人,刘九来和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李斯忠、吴碧波、唐喜成等名列其中。

刘九来的代表剧目有《五堂会审》(饰田云山)、《打金枝》(饰唐王)、《辕门斩子》(饰赵德芳)、《生死碑》(饰黄伯贤)、《十五贯》(饰况钟)等。他在这些剧目中所创造的不同类型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我在刘庄采访一位叫刘甫胜的退休老师,他介绍说,刘九来唱戏一出场,两眼如灯,活灵活现,观众掌声不断。他念白字字珠玑,唱腔韵味醇厚,一派大家风范。只可惜,刘九来于1967年病逝于郑州,年仅45岁。英年早逝,留下的音像资料也不多。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有他和马金凤、桑振君合作的《蝴蝶杯 投衙》,和唐喜成合作的《辕门斩子 二进帐》,和唐喜成、吴碧波合作的《卧薪尝胆》。

最火的豫剧对口型唐喜成(豫剧须生刘九来与唐喜成齐名)(4)

刘九来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大都没有学戏。刘九来教过不少学生。赵小毛(郑州市十八里河五里堡村人),初攻花脸,后跟刘九来学须生,不过后又改演官丑。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员、阎派艺术传人赵玉英1946年出生于山东,声音纯净甜润、从小喜欢唱歌的她初中毕业后,被抽到当地轻工业局当讲解员。1964年,赵玉英陪一个好友去参加戏曲考试,没想到却被刘九来一眼看中,便让她试唱一句豫剧,但赵玉英当时只会唱歌,不会唱戏,好不容易想起《白蛇传》里的一句,由于害怕,连唱两遍,不是唱早了就是没跟上节奏,最后第三遍在刘九来老师的示范下才算唱了下来。接着,刘九来老师又教了她两段戏,老师前天教,她第二天即会。良好的记忆力、悟性,再加上面目姣好、声音纯净,赵玉英被刘九来推荐报考河南省豫剧二团。

此时,一位熟人又推荐赵玉英报考河南省豫剧三团。结果两个剧团都同意接受赵玉英,但工厂当时不愿放人。河南省豫剧院的院长、书记亲自到厂里说情,经过半年的协商,1964年年底,赵玉英到了省豫剧三团。后来三团发扬风格,1965年四五月份,赵玉英才又被调到了省豫剧二团,一直到2001年退休。

刘九来先生如不早逝,后来必将大放光彩,实在是豫剧界的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