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些道理,一般都是从世俗的道理去理解。譬如“知足知足”,可能就只是关注对于欲望的管控。其实在修行中,“知足知足”还有其它的含义。
首先,这个足,是一个状态。修行中,称为圆满。每个人其实都追求圆满,希望自己的生活圆圆满满,不仅仅愿望得到满足,同时所得到的东西能消化,能圆融,不会因为得到一点东西,却带来别的灾殃。你看,这要求不低吧?
圆满在修行中,是一个修行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最后的成果。就是我们修行了一段,有所得。然后就需要一段时间专注于消化,真正将所得融入自身。有的将这“有所得”称为进火,“消化”称为退火,两者的控制,就是火候了。
所以,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层面的道理,是说不能过于追求,过犹不及,要懂得把握节奏与分寸。
然后,按照这种节奏,逐步前行,总体上大概是精的收获消化为气,气的收获消化为神,神的收获消化为虚空,虚空消化为本我。本我,其实啥也不是,就是并没有什么内容。所有所得,都消化没了。也即大道的本来超越性。
追逐而有所斩获,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但到了一定阶段,这个追求本身就成了问题。追求的收获造成我们远离了本我,与最终回归本我的大道本源形成矛盾。所以。就需要放下追求本身,进而专注于消化积累,直到消化干净为止。这方面,是一种修行的主流,就是向内追求消化所存之有,直到虚空,就是包容自己的一切的那个虚无之我。进而虚空粉碎,自我不再需要一个“内容”,或者说,我不需要一个定义,即使仅仅是存在的定义,也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