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杲卿在安史之乱时任常山郡太守,他抵抗叛军独守孤城,城破被俘后被凌迟。行刑时他破口大骂,刽子手便先割了他的舌头。故有“在颜常山舌”之说。
关于颜杲卿有几处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
首先,颜杲卿与安禄山有交情。他本为名门之后,但因为刚正清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当中很难施展,长期来一直放外,也只是担当一些地方小官。他任职的地方正好属于安禄山治下,是安将他一级级提拔起来的,直至常山郡代太守。
安禄山无才,但心机重,善于钻营。他谋取节度使之职时,佯装粗鄙,使唐王朝的官僚丧失了警惕,才如愿以偿的。此后他又抛出“微臣只知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拜杨贵妃为干娘、为唐明皇跳舞等手段,成功地骗取了唐王朝的信任,掌控了河东大权。
安禄山叛乱之后,占据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叛军当中多有悍将,河溯之地席卷而失,明皇被迫移驾向西。
然而当时的常山,以及以颜杲卿堂弟颜真卿为太守的平原两郡坚守抵抗叛军,为整体溃逃形势下的一股清流,连唐明皇也为之感慨。
也正因为颜杲卿起于安禄山提携,而他又抵抗安禄山最顽强,才使得安禄山对他恨之入骨,骂他没有良心。而颜杲卿却骂安禄山背叛朝廷,是乱臣贼子。
其次,颜杲卿与堂弟颜真卿都是一代忠良,然而都结局悲惨。颜真卿同样也不屑与巴结权贵,在朝作官也是几起几落。
在安史之乱时,他担任平安太守,与堂兄杲卿联手抗敌。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死于叛乱。平息叛乱后,他去哥哥及侄子的受难地找回他们遗骨安葬,才有了后代的《祭侄文稿》。没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颜体书法的开山鼻祖,颜直卿。
颜真卿被后世称作“大唐书魂”,其实也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人品。他始终是刚正不阿的,因此得罪了历代宰相。尤其是晚年八十高龄时,还被元载(宰相)设计陷害,说他德高望重,可以去劝降叛乱的李希烈。
当时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去,因为人人都能看出这是元载的阴谋。颜真卿直言道,虽然是阴谋,但皇帝下了圣旨啊,不去不忠。
李希烈也看重颜真卿的人品,想把他留在身边任用,但颜真卿始终不从,只求速死。李希烈兵败的最后关头,才杀害了颜真卿。
第三、后世对颜杲卿的评价,出奇地一致。
后人常把颜杲卿和张巡放在一起说,主要是两人经历比较相似,都在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战斗中被害的。而且都拒绝投降,忠烈千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是说:彼颜杲卿、张巡之徒,世治则摈斥外方,沉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寇手。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
文天祥的《正气歌》也有:“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句子。
这就是说,古圣先贤早就看清了封建王朝兴衰真相:太平日子过久了,奸邪的事就会发生,而且还把正直的人逼得没法干活。正直善良的人生存状况越来越差,社会就会越来越动荡不安。当社会矛盾还可以被粉饰成太平时,那些正直官员根本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他们会被安排得远离统治中心的地方,没有话语权,得不到重视。而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之后,又是这些忠良正直的人舍生取义,坚决维护中央政权。所以才时穷节乃见,至于存不存丹青,今天看来并不重要。
说到此,我又记得杜牧那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什么要人一再为良善者而悲哀呢?诚如“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这问题司马光都提出来一千多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