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1)

(本文图源网络)


我一直觉得历史应当是热泪盈眶的模样。

它固然是被封存进镜子里的一段固定的、失去了所有可能的时光,但它并没有失去生命力。

它是现在的源头,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无数个自己,行走在生命的大江南北,并最终走到当下的时间点,合为一体,让智慧与信仰得到洗练。

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2)

今年,是全面小康的攻坚年,一场战役已经进入尾声,一个春天已经在年后隐而不发。喉咙间,红色的中国故事正在酝酿语言,有一些花正要结果,有一些种子藏在雪下,它们将让绿色一年比一年悠长,像春雷,滚过农田,滚过隆隆的工厂,滚过雨后春笋纷纷破土的人间。

学四史、话小康,是这一年的主题吧。

每当我打开学习强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总让我不由地怀有一份亲近与渴求。一树寒梅开在雪原,我走在前人走过的路上,走在唐诗宋词、五星红旗飘扬过的土地上,聆听时代的车轮留下的高亢的车辙,让梅花在风霜中凌然盛开,在天幕下燃烧成不灭的星火。

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3)

个人永远是渺小的,轻浮,如一片鸿毛。

只有把自己放进历史之中,放在命运的洪流里,才能让我们几十年的生命被数千年的时光贯通。

我们是一座桥,跨在两个脚印之间,岁月从中间匆匆而过。历史教人厚重,向大地下沉。这片厚土里沉淀着中华无数伟人的热血、傲骨和神思,无数智慧的目光在腐殖质里贮存,等待着某一条根须的到来,将它们吸收。

年轻时,我们常常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念头,但学完四史,明悟了泱泱大国如何一步步站立起来,肩抗朝阳,雄踞一方后,我们更加谦卑,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参天之前,先把根深扎,扎到历史博大的心房中,我们才能有着无尽的养分,生长、葳蕤。

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4)

我想,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来自个人的认知与赋予。每个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现在对历史的满足的产物。

有的人是开创者,凝聚人民的力量,掀起时代的巨浪,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力透纸背,千古流芳。而我们往往是一个见证者,身上并没有神圣的使命,平凡而普通地过完我们的一生,哪怕是在巨变的时代,也只是旁观的人。但转念一想,这样我们便是与历史脱离的人,是没有姓名、没有声音的人。我们只拥有一本家谱,但在历史中,我们却无法占有一个段落,或者一行文字。

我们应该成为参与者,亦或建设者。

作为人民,我们是时代最强大的力量的组成之一。历史的脉搏因我们而跳动,世事的变迁为我们而推移。我们是根基,也是血脉。掌握时代脉络和逻辑,让自信和红旗一样迎风飘扬,我们应该交出自己的镰刀斧头,在滚滚东流的时光中打捞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恰如掬水月在手一般,托起属于自己的一轮光芒。

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5)

王阳明曾写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我们从红船出发,走过井冈山、延安,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心中早有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吞吐着云霞。让它发芽、抽枝,高过我们的头顶,舒展开巨大的树冠。

在现实中,人与人的高度差只在于身高,但在历史中,这差别却在于信仰。为了颜如玉与千钟粟而读书,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比,高下立判。

历史其实并不只是映照现在,它还将历史投影、参与到现在与未来之中。它对着当下敲响钟声,也发出预言。我们,最平凡也最广大的我们,至少要能接受并热爱这个时代的逻辑,走好自己的路,像一条毛细血管不断开拓、疏通,最终让人民这个巨大的名词形成大循环,凝聚起磅礴的伟力,如雄狮,如苍龙,让祖国在世界的东方昂然屹立。

我也逐渐明白,学习四史,其实也是在重新认识这个时代,并点亮这个时代里的我们。

二十四史里写得很好的书(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去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