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恶(至今争论不休啊)(1)

孟子

《人性问题》

作者:王泽仁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心得分享:人性学说历来是各哲学流派的起点。大体中国哲学有以下几种人性观点: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有善有恶、人性有人善有人恶。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的,王阳明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并留下了心学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管儒家的哪个学派,也不管他们秉承的人性学说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最终归宿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修身和教育完善人格。只不过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扬和扩充人自身固有的善性。而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摈除人固有的“恶”,导引人走向善良。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为禹。”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人人都可成为君子,成为圣贤。荀子的两位法家学生韩非和李斯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但他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方法太过理想化和不切实际,而选择了一条捷径的方法,即:我不管你做不做好事,也不管你是不是个好人;但你绝对不能做坏事,否则就要接受制裁。管理学中的“少数人管理”原则就起源于此。

在职场上,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信奉哪种的人性学说,直接影响着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假如他信奉人性善,那么他倾向于Y管理;假如他坚信人性恶,那么他坚决推崇X管理;假如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那么他的管理理念就是Z模式了。

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恶(至今争论不休啊)(2)

孟子

下面我们回到孟子的论述,孟子认为“性本善”,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固有的,并举了个例子:一个小孩快要掉入井中,我们看到了,一定会升起恻隐同情之心,本能的想要去救他,我们救这个小孩纯粹是出于一颗善心,而无任何功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结交这个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博取乡党声誉,也不是因为讨厌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做。我们只是纯粹的按照我们的“良知良能”去这样做。何为良知良能呢?孟子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当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并非仁义礼智本身,所以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我们需要扩展这“心之四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善人。

那么如何去扩充这四端呢?首先要做到的是真诚,唯有真诚才是修身格物的根本法门。通过真诚的修善,人才能回归到“赤子之心”。即所谓的返璞归真,去伪存真。这个和道家就很类似了。道家认为修身完善的最高境界是:复归于婴儿。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也认为人的一生大体会经历四个阶段:婴儿、骆驼、老虎、婴儿。当然,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哲学也好,修身后的赤子和婴儿阶段和人生初始的婴儿阶段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天然物质的产物,一个是精神修为的产物。

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恶(至今争论不休啊)(3)

孟子

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一个人做到至诚,是可以化育万物的,是可以预测未来的,是可以达到“至善”的。儒家讲“诚外无物”“至诚尽性”“至诚如神”说明真诚的人可以真正做到“尽心知性”并且“知天”。一个人如果修善通达了,就可以与天地合一了,也就是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了。当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了,人就可以做到儒家一贯推崇的“正命”思想了。所以孟子讲:“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并认为人只要做的了“存其心,养其性”就可以“事天”。这样就可以做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统一了。孟子一直把人定位为宇宙公民,即:天民。真正的至善,一定是可以通达天命的,所以孟子讲:“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天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酷死者,非正命也。”

除了真诚之外,孟子认为修善还有境界的问题,分为六个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人只有不断精进,不断提升自己“善”的层级。才能完全脱离于禽兽之性而变成真正的人。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前段时间和一位学者聊天,他说,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兽、人、圣。大多数人在兽的层面,还有很多人是半兽半人,很少一部分人是真正的人,至于修炼成圣就更加凤毛麟角了。修善的过程就是去除兽的成分而成为“人”的过程。

孟子的人性善学说,不仅限于哲学范畴,他最厉害的是将他的性善学说政治化。用来作为说服各国国君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武器。《孟子》里面有一则齐宣王的故事:有一次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齐宣王看到了,问:“牵牛去哪里?”那人回答道:“要宰了它衅钟。”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哆嗦的样子,它没有罪过却要进屠场。”那人又答道:“那么,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王说:“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它。”老百姓听说了都认为齐宣王吝啬小气,舍不得一头牛。可是孟子却说:“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意思是所有的国君都有推行仁术的先天条件,因为人性是本善的。所以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只要哪个国君推行仁政和王道,那么全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附于他,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爱戴。孟子最推崇的就是商汤和周文王的仁政和王道了,商汤七十里而王,文王百里而有天下,这都是因为他们推行仁政和王道啊。所谓王道政治就是以德服人;心服也。它区别于霸道政治,霸道政治是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能也。当他们征伐那些残暴之君时,当地的老百姓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且都渴望先征伐自己的国家,生怕征伐的太晚了,所以有这样的记载:商汤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伐,西夷怨。曰:“奚为我后?”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他们做到了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