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认为,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认定中国文明史只有3600余年。然而却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硬伤: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中国文字应该逐渐演变,最终才形成了成熟的甲骨文,因此在甲骨文之前的夏朝,至少应该有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字。

逻辑上的确如此,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至今没有发现有关夏朝文字的遗存。既然如此,是否就可以判断夏朝无文字?对此,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比商朝甲骨文要先进!

商朝早期为何没有甲骨文:为何突现成熟的甲骨文(1)

从考古发现来看,8000多年前的河南贾湖刻符,7000余年的安徽双墩刻符,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刻符,5000多年前的南通青墩遗址......都具有了鲜明的文字形象,很多中国学者认为“这些就是原始的文字”,西方学者认为只是“不着调”的刻符。

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张居中认为,这是因为西方学者不了解汉字的特点。和西方字母不同,汉字本身就是象形。而且,双墩遗址有630多个刻符,青墩遗址上的刻符能组成句子,这一切都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字已经形成了系统。

到了公元前3000年以内,考古发现的文字,就越来越成熟,比如骨刻文、山西陶寺朱文等。甲骨文之前到公元前3000年,除了骨刻文出土较多,形成了文字系统之外,其他出土较少。因此,这的确给研究夏朝文字,带来了很多困惑,夏朝文字到底存不存在呢?

商朝早期为何没有甲骨文:为何突现成熟的甲骨文(2)

按照事物发展一般规律,商朝甲骨文是成熟文字,这就注定在此之前的夏朝,至少存在相对成熟的文字。尽管没有考古确认,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文字的确是存在的。

从文献资料上看,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仓颉造字)。而且,《尚书·多士》中,记载了周公对商朝遗民的一段话,或许揭开了真相!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朝的典册,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来的。显然,这已经不是说夏朝有没有文字了,而是说夏朝有典册,比如传说中的《连山》(易经包括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周朝的周易)。

商朝早期为何没有甲骨文:为何突现成熟的甲骨文(3)

既然如此,夏朝又该使用什么文字呢?学者马贺山认为,夏禹书、禹王碑(见上图)就是夏朝的传世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这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当然,对于这一观点,史学界还有不小的争议。

如果夏朝文字真是夏篆,为何又说比甲骨文还要先进?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逐渐演变,甲骨文应该比夏篆更成熟才对。对此,学者马贺山的观点中,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从夏禹书、禹王碑来看,夏篆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但甲骨文中,却有大量的异体字,显得比较落后、原始。

第二,文字也存在“用进退废”的问题,一旦不使用,或少使用,反而可能导致文字的退化。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先进的问题,就在于商朝荒废了夏篆。

第三,商朝建立的前300年,一直处于动荡期,经常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夏篆才得到重视和发展,最终演变为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确没有早于盘庚时期的甲骨文。而且,商朝起初以游牧为主,没有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荒废了夏篆。

商朝早期为何没有甲骨文:为何突现成熟的甲骨文(4)

客观的说,夏篆是不是夏朝文字,如今还不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基本确认,夏朝是有文字的,只是如今没有找到确切的考古遗存。

当然,也有可能永远找不到系统的夏朝文字,只能找到一些刻画在玉石上的零星文字遗存,原因很简单,除了商朝推翻夏朝时,对典册的破坏等之外,夏朝时期文字载体太少了,很容易就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没有找到证据,不代表不存在。古希腊的很多历史,都没有考古证据,西方学者却将之奉为圭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