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当年郭德纲是如何发现并几经周折把小陶阳留在身边的。文章写得很详细,使人得以进一步了解到这对师徒父子的结缘过程。

也许是因为从小接受了不少老艺人影响的缘故,郭德纲不仅对传统艺术非常尊崇,而且在他的身上也有着很显著的传统艺人的一些习性,比如“宠徒”。

陶阳郭德纲演出 郭德纲的戏曲情怀(1)

陶阳“惊魂动魄”的倒仓期。

为什么说惊魂动魄呢?因为倘若陶阳在生理变化期里嗓子没有保护好,极有可能某些人会把这个责任归罪在郭德纲的身上。

当然,对郭德纲来说,风风雨雨几十年,他早已习惯了佩戴各种帽子,他真正担心的是自己有责任保护好小陶阳这个“京剧神童”。

陶阳回忆起那段时光,“想唱是真想唱,想唱段《逍遥津》,高处还得贬低了唱。一个人坐在一边,别人正常看你一眼,都觉得人家戴着有色眼镜。……没有演出,也没有人找,心里很不是滋味。”直到有一天,郭德纲对陶阳说:给你安排了一场麒派《斩萧何》。

听到消息,陶阳喜忧参半,几年没有登台,如今终于等来了机会,可经历倒仓之后对自己能不能胜任心里确实有点没底了。

临开演两天,郭德纲把陶阳约到家里对戏,陶阳问师父,要是自己呲(破音)了怎么办?郭德纲拍了拍陶阳:放心,有师父在,呲不了!

回忆起这段往事,陶阳说那是他倒仓之后第一次上台,有了师父这句话,心一下就踏实下来了,也正是因为那次演出,才让他找回了自信,逐步回到了戏曲的舞台。

在一档节目中,陶阳为嘉宾和观众献上了一段《三生有幸》。为什么要选这段,陶阳说,遇到并从事戏曲行业是一幸,遇到师父为第二幸……

曾有人说,以陶阳的专业水平,应该进入更为专业的京剧社团,由京剧名家进行教授,并说在德云社这样的民间班子,是在害陶阳,是在耽误优秀的戏曲人才。对此,郭德纲说了一句话:假如陶阳倒仓没有倒好,他还可以靠着说相声吃饭。

如今的陶阳,不但能唱戏,还能说相声。这对师徒父子,以实际行动给了那些热衷于说三道四的人物们一个响亮的回应。

陶阳郭德纲演出 郭德纲的戏曲情怀(2)

在郭德纲的眼里心里,陶阳属于“金不换”的“陶宝宝”。而事实上,陶宝宝也真的没有让疼爱他的郭德纲失望。

想当年,小陶阳当年一上场,台下的掌声叫好声一阵连着一阵,那绝对是只有“角儿”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一曲《画扇面》,众徒弟一个接着一个翻车,老郭站在一旁看似无比镇定,心里可能恨不得给每个人的屁股上踢上一脚。而唯有小陶阳,头顶“八十毛”,身穿小长衫,一亮相,一亮嗓,瞬间就得了个满堂彩。

小陶阳在那儿唱,老郭一边侧着脸看,眉眼里透露出来的有喜欢,有自豪……如此长脸的儿徒,哪个为师者不爱?

郭德纲有多喜欢陶阳?郭麒麟说父亲一看到陶阳就“两眼放光”,郭德纲曾说,二三十年代的老京剧演员,别人不知道,就是他能跟我聊,他“是我唯一的朋友”。

陶阳郭德纲演出 郭德纲的戏曲情怀(3)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台上的郭德纲喜欢跟陶阳逗,而陶阳也从来不示弱。

有一个段子,郭德纲问陶阳长大以后有什么理想,小陶阳说“不退出”,这句话可谓正正戳中了老郭的软肋,伸手捂陶阳的嘴,把一旁的谦哥乐得不行不行的。

德云社几位名角参加一档谈话节目,主持人问小陶阳初见郭德纲时什么感觉,小陶阳说了句“个头儿差不多”,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气”的老郭在沙发后找了个纸团“砸”向了陶阳。

大概在去年,麒麟社演出,郭德纲唱完一段,陶阳说唱得像梆子,之后被郭德纲在台上追着打,这段不属于戏份的插曲,既活跃了演出气氛,也砸挂了“郭德纲唱什么都有梆子味”的说法,场面十分搞笑。

陶阳郭德纲演出 郭德纲的戏曲情怀(4)

有一种宠,是望子成龙,育人成才,与溺爱无关。

郭德纲宠陶阳宠在了实处——麒麟剧社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陶阳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能唱戏的舞台。

师父宠徒弟,其实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宠,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宠?

就郭德纲对陶阳而言,之所以宠,是因为陶阳是位戏曲人才,在整体看来传统戏曲没落的如今,对戏曲人才多“宠”一些,这种“宠”,老青年认为非常应该,也非常值得,它与溺爱无关,如果必须赋予一个高度,说是在为传统艺术传承在做贡献也不为过。

另外,我还认为,郭德纲对陶阳的这种“宠”,与溺爱无关,更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地护犊子。

陶阳郭德纲演出 郭德纲的戏曲情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