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1)

(爷爷在博山 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身上穿着旧衣裳,为了生活天天奔忙”。当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张珍贵的老照片,看着我慈祥的爷爷,这首《往日时光》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往日时光音乐:廖昌永

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2)

近日,我终于从四叔家的弟弟那里,得到一张二十年代爷爷在博山的珍贵旧照。照片中的爷爷:端庄泰然,神态平和,戴着一顶绸缎帽子,穿着一件半旧的棉袍,一双旧的圆口布鞋,只是手里拿着烟卷的情形让我有所疑惑。父亲说爷爷入过在理教,他不抽烟不喝酒。在理教“奉佛教之法,习儒教之礼,修道教之行,融合三教为一体”。入教者戒饮酒、吸烟、贪嗔、妄语、忤逆。显然这支烟卷是“道具”。查找《百年沧桑》博山老照片,找到同时期的老照片亦有相同摆设,其中一张中有妇女也是手里拿着烟卷,可见这是当时照相师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这张照片背后一定藏着多少故事,我努力地追寻着,去走进爷爷的往日时光⋯⋯

创办博山老字号“恒林堂”

关于爷爷,我自小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因为我出生时,爷爷已经去世八年了。后来,从父亲口中得知,爷爷是广饶人,曾在周村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家户口本上祖籍为周村油坊街的缘故。清末民初时期,特别是胶济铁路通车后,博山工商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1912年,爷爷与他的广饶老乡傅仁三合资在博山大街广生堂对面开了一家文具店,文具店堂号恒林堂,除了卖毛笔外还经销书籍和其他文具,同时在宋家胡同租赁钱家二间房子制作毛笔,当时共有八九人,制作的毛笔除零售还批发销售到新泰、莱芜一带。日本人占领博山后,一起合伙经营的傅仁三老先生回了老家,毛笔制作就停业了。

日本占领博山期间,学校停课,文具生意更是不好做。爷爷只在福门里摆摊卖些文具维持生计。日本投降后,父亲兄弟们渐渐长大,爷爷开始在银子市22号租房继续开店,仍然沿用恒林堂堂号,也叫刘锡三文具店。除了经营文具外,开始从事印刷方面的业务。先是用我姥爷(蔺守诚,字德斋,1920--1937年在博山西冶街开办民生石印局,为淄川西关顺和堂石印局分号,日后准备另章叙述)在日本人来了以后寄存到我家的一台脚踏三号铅印机,印些本子、信纸等,后来机器被舅舅要回淄川后,爷爷又自己买了印刷设备。

父亲说,刚解放时,买卖比较好做,许多业户适时处理些旧机器,爷爷就趁机用400元从济南买回一台八成新的二号铅字印刷机,不久,父亲又去济南新华印刷厂买回一台裁纸机,印些学生作业本、账本、票据等,直到公私合营并入博山百货公司。父亲对这台印刷机和裁纸机感情极深,因为当时是他辛辛苦苦去济南买回来,又找人维修更换了零件、刀片等,平时也主要由他操作机器印刷的。

前几年,我曾在网上见过一本别人收藏的笔记本,笔记本皮子上印有一艘船,还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爷爷店名的徽章。我拿给父亲看时,父亲说这是他自己设计的,可惜我没有保存好,只是在QQ空间转发了,现在原发布人已经删除图片,我也无法找到了。2022年春过后,也就是父亲临终前几个月,他仍在念叨这两台机器,还想打听它们的下落。

近日,我在姐姐的康姓同学收藏的《博山商业志》中,查找到有关爷爷经营老字号恒林堂的记载,康同学还送给我们他个人收藏的1951年爷爷文具店使用过的旧票据,真的非常感谢康同学。

爷爷刘锡三,字晋九,生于1888年,上有两个哥哥,刘升三、刘俊三,有姐姐但情况不详。家里堂号“俊锡堂”,分别选取二爷爷和爷爷名字中一个字。爷爷祖籍山东广饶县水王庄,后迁入大王镇前贾庄。父亲听爷爷说,我们的祖先是刘湖、刘海,往下是可宗、可全、可辉。太爷爷叫刘永安,是个木匠,常年在外做工,爷爷三岁时,太爷爷病死在外地。爷爷后来跟随太奶奶投靠了在周村开杂货铺的二爷爷,太奶奶绣工很好,专门帮人绣轿帘子。

大概1906年,爷爷18岁的时候太奶奶去世,后来二爷爷和爷爷凑钱在周村西门外买了一市亩墓地,把太奶奶下葬了,连同太爷爷的牌位。二爷爷二奶奶没有孩子,他们对爷爷有养育之恩,对爷爷的孩子们非常喜爱。

父亲回忆,他小时候经常住在周村二爷爷家,还在那里读过一本《三字经》,二爷爷无论卖什么好吃的东西,像水果、食品之类,都是随便让父亲挑着吃。二爷爷是在日本人来了以后去世的,他与后来去世的二奶奶都葬在周村的墓地,1958年墓地被平了,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踪迹。

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3)

(父母在周村油坊街 摄于2002年)

2002年,我陪70岁的父亲去周村油坊街故地重游,父亲找到了二爷爷开杂货铺的位置,自1942年二爷爷去世后二奶奶去了博山,正好一个甲子,一棵旧有的老国槐树仍然茂盛地生长着,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往事,让人百感交集。父亲眼晴有些湿润,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念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他的父亲、奶奶、二爷、二娘这些至亲们吧!

来自齐笔故乡的制笔工匠

自幼失去父亲的爷爷在艰难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年龄不大就在广饶老家的毛笔作坊里做工谋生,也曾在潍县四宝堂当过学徒,学会了制作毛笔。父亲听爷爷说,做毛笔分两个行当,水盆和干作,爷爷是学做水盆的,就是笔头生产的全过程。

史料介绍:齐笔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十分广泛:兔毛、猪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齐笔种类因笔头用料不同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四类,其中老山兔毛之紫毫,史称“紫毫之价如金贵”,黄鼠狼之尾毛制作的狼毫,金黄光亮,纤细却有弹性,毛尖锋锐,也是齐笔中的上品。齐笔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要求很高的技术。笔工们把从选择毛料到制成笔头的过程称为“水盆”,主要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石灰水中完成。

想想这阳春白雪的毛笔,虽然高贵而优雅,但其原始的手工制作过程是多么辛苦,制作环境应是多么恶劣。据说学习制作笔头技艺很难,要三年才能出徒,想必爷爷小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

齐笔笔杆的制作过程称为干作,笔杆使用竹片、硬质木材、紫檀、红木、景泰蓝、象牙等,各类质地,异彩纷呈,配合煮色、烤红、烫花、雕镂等精致装饰工艺,一杆齐笔如工艺品般令人爱不释手。正是由于制笔艺人们在各道工序上的严格谨慎和不断创新,使齐笔有了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的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的生产起源最早,有出土资料证实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制作毛笔的工艺。当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退出历史的舞台时,中国的毛笔却历久弥新。广饶县的齐笔作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齐笔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齐笔工匠们还是愿意相信齐笔的发明人是秦国大将蒙恬。因为蒙恬祖居齐国,后人将他发明的毛笔称为“齐笔”。也有另外一种说法: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

查阅广饶齐笔发展的相关史料得知:广饶县大王镇的大张淡村、北张淡村、北卧石村、李璩村、黄璩村、韩庄村一带,是齐笔的主产地。齐笔制笔业盛于清道光年间,当时,大王镇的毛笔制作已有数百家。民国时期,制作齐笔的工匠中,涌现出一批技艺高超的名手,其中就有李璩村的傅义三、傅学仁等傅氏家人。

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4)

爷爷一定是在广饶掌握了齐笔的制作技艺后,在清末民初工矿业已经非常发达的博山寻找到了商机,才决定与李璩村的齐笔制作高手傅仁三合资开店的。爷爷居住的前贾庄紧邻李璩村,2019年去东营朋友家,去给儿子取制作的结婚棉被,正好路过广饶,我特意去水王庄、前贾庄寻根,结果很有收获。

现在太爷爷的后代中,只有爷爷这一支有孙辈的后代,爷爷离开家乡很早,只知道我们父辈是振字辈,因为没有家谱,甚至不知道我们名字应该是什么辈。老家已经没有亲人,父亲手里一张1951年确权的广饶前贾庄祖宅的房地产权证,是大爷爷儿子借款抵押给亲戚的,大爷爷儿子去世后亲戚找到父亲并把房地产权证交给了他,父亲替他的堂兄还清了债务。现在这张1951年的房地产权证成了我们与老家联系的唯一线索,但要想找到远亲族人己经很难。这次联系上了大奶奶娘家的韩姓亲人,并通了电话,得知他们也曾寻找过我们。

说来也巧,2017年儿子留学带回了未婚妻一一浙江的琚姓同学,当时在自己接触的范围,真的是从未见过琚姓,听亲家解释,"琚"字就是没有简写的璩字。令我惊奇的是,这次在老家附近看见好几个带璩字的村庄。查找地图,原来有六个璩姓村庄:李璩、宋璩、黄璩、韩璩、叶璩、杨璩。

百度百科显示:璩姓主要源自姬姓,出自中国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蘧伯玉,与蘧姓同源。“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底,加玉字旁而得姓。“琚”实为“璩”的误写,它是民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受简化字的误导产生的,但文字主管部门疏于监管,以致以错传错,最终波及全国大陆,到更换二代身份证时泛滥成灾,今天全国身份证上的“琚”姓,全部都是璩的错写。本以为这个姓氏不常见,没想到我们祖籍前贾庄却是被六个璩姓村庄包围着,村庄的路牌上都是这个未简化的正确的"璩"字,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前世有缘吧!

1912年,爷爷就是与邻村李璩村的傅仁三合伙在博山开设了恒林堂,制作并销售毛笔,直到七七事变日本人来了以后,父亲所称呼的傅大爷才回了老家。父亲回忆,他们小时候与傅大爷很亲,傅大爷有文化,小时候有许多知识都是傅大爷告诉他的,后来傅仁三的儿子傅学谦接替他父亲与我们家常有来往。1942年父亲十岁的时候,曾跟随爷爷回过一次老家。

据父亲回忆,老家村子里,村民除了务农,几乎每家都从事做毛笔的副业。广饶齐笔发展历史上记载的齐笔制作名家傅义三、傅学仁,傅义三是傅仁三的亲弟弟,他们的晚辈傅学仁、傅学谦是堂兄弟。大约在六十年代,傅学仁伯伯还曾经去过博山我们西冶街西沟的家。他是去淄博第一医院看眼睛,据说做了一个小手术。当时我父母在班上,奶奶正住在武汉三叔那里,家里只有我大哥。

大哥回忆,傅学仁伯伯背了一个褡裢,他临走时留给大哥一管齐笔,一块叫做“金不换”的墨。时间隔了近六十年,我是头一回听大哥说起此事,大哥却感觉历历在目。

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5)

我爷爷就是靠着做毛笔的技艺,在那个贫困动荡的年代,艰难地生存下来,直到1927年近四十岁才经朋友介绍娶了我奶奶。我奶奶窦爱芝是青州汤王河人,她在兄弟姐妹中最小,因为她给嫁到城关的姐姐看孩子,所以在青州城里居住时间很久。她嫁给爷爷时19岁,这在当时已经是大龄了。奶奶生了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出生七天就中风死了。

那是1937年日本人来之前,军队和政府人员纷纷撤离,有一个广饶老乡任博山第四科(教育科)科长叫郑明远,他寄存在我家一些物品,其中有一些洋服、制服,爷爷胆小怕出事,就在家里烧了这些衣服,屋里烟雾迷漫就开门通风,结果孩子中风死了。爷爷奶奶含辛茹苦将四个儿子养育成人,在博山扎下了根,成了他们兄弟三人中唯一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

爷爷及兄弟们谋生的手段,都是依靠了广饶齐笔的大发展,从他们的足迹中也可以看出齐笔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我大爷爷有两儿两女,是父亲的堂兄堂姐。其中大伯刘振德,字育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张店开店经营齐笔,他还在张店娶妻成家,大奶奶随他一起住在张店。刘振德大伯与张店一个叫邹东源的合伙,在张店二马路开了一个育华笔店,经营毛笔、文具和书籍。日本投降后搬到了斜马路独自经营,其间还做过墨和墨水生意,1959年刘振德大伯患肺病去世。

二伯刘振业曾闯关东在东北参加了林彪、罗荣桓的部队,从东北复员后投靠哥哥,也在张店娶妻,他用复员费做本钱在张店大集卖年画、日历和文具等维持生活,不久病逝。二姑姑叫刘振玉,她和姑夫钟汉书很早就在济南芙蓉街做毛笔生意,并在济南扎下根。1970年我大哥刘洪波去济南寻找到他们,大哥回忆,当时见到他们时,姑夫已经八十多岁了,仍在济南芙蓉衔口街道办的毛笔店制作毛笔,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正在梳理笔头。

君子风范山高水长

我爷爷虽然没有上过学,没有多少学问,但他一生恪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尊崇的信条,把诚信做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成为一个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认识他的人对他的优秀品德都有口皆碑,他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代们。

他忠厚善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一生追求君子风范。生活中无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非常自律。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日常买卖从未与人产生过争执和不快。那时的商人完全靠人生信条和修养诚实守信地做生意,与现在法律都难以约束的信任危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他与买卖合伙人、伙计之间都处得如亲人一般,就算中途散伙,也会像亲戚一样走动。看到新来的伙计没有换季衣服,爷爷虽然自己穿得破旧,却买最好的布料给伙计做衣穿。日本人来之前那个寄存到我家物品的,爷爷在局势稳定一些时,还是雇上毛驴把其他物品给人送回家,却绝口不提是因为烧他的衣服让孩子中风死了的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他思想开明,重视教育,特别是新学。四个儿子都读了书,父亲四岁开始读儒书,前后读了六七年,大伯比父亲读儒书时间还长。

日本投降后,博山考院学校前身也是当时博山最大的中学——博山城镇中学招收了200多名插班生,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六年级一班。三叔也是考上济南省立二中,毕业后又考到铁路学校被分配到武汉江岸车辆厂的。四叔是淄博二中毕业的。爷爷对待子女温暖宠爱,满怀期待。父亲回忆,爷爷从不呵斥责骂孩子,他平时舍不得吃穿,但是只要儿子们在学习上有花销,他从不吝啬。

父亲记得有一次他喜欢上一本装帧非常小巧精美的字典,价格是二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个大数目,但爷爷立即满足了他的心愿。父亲直到九十岁临终前,仍然念着爷爷对他的满怀爱意;爷爷极其孝顺,对我的太奶奶总是言听计从,从不违逆。1942年,二爷爷去世后,爷爷又将没有生活能力的二奶奶接到博山一起生活,直到1954年终老。

现在,爷爷制作的毛笔已经无处可寻,但在博山老一辈人中,对他制作的齐笔仍有许多美好记忆。1983年,我师专毕业当了老师,在博山曾经遇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得知我是刘锡三的后代后,他十分感慨:“你们家是书香门第,你爷爷为人很好,他当年卖的紫毫毛笔太好了”!想起这些话语,我多想穿越回到过去,去见见我亲爱的爷爷,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四世同堂主题手抄报(往日时光二)(6)

作者简介:刘莹珍,网名山高水长。曾从事教师、记者编辑、行政管理等工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副刊,并有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本文选自田园丹青 特此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