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八篇——《曹刿论战》。

此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它记载的是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说起来,估计大家都能想象出自己语文老师的影子。

此文之所以重要,写的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勺之战本身。曹刿的作战理论,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发展,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势。其影响非常深远,毛主席就将曹刿的理论总结升华成了“敌疲我打”的军事思想。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2)

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没有好下场的。把事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曹刿虽赢得了当时的胜利,但是给鲁国带来的灾难却是不可逆的,鲁国退出争霸行列,成为齐国的小跟班,曹刿“功不可没”,这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以下是读书分享:

【原文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白话1】

齐国攻伐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要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对他说:“贵族们会去谋划的,你为什么参与?”曹刿说:“贵族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庄公。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3)

长勺之战的前奏

在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鲁庄公差点坏了他的大事。

当初,公子小白的大哥——齐襄公昏聩无能,导致齐国政治混乱。公子小白和他哥哥公子纠一看形势不对,跑了。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跑到了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保护下跑到了鲁国。

过了不久,公子无知(应该是齐襄公的堂兄弟)联合连称、管至父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但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上位之后胡搞乱搞,把当时一个叫雍廪的大夫惹毛了。于是雍廪就找了个机会把公子无知给杀了。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4)

齐国大乱,在这短暂的群龙无首之际,公子小白和他哥哥公子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赶回国内。在这场“马拉松”竞赛的过程中,双方还有一些小摩擦。前文讲到,此时的管仲是跟着公子纠的,为了让公子纠获胜,管仲派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道路,并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钩带,小白应声倒地。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就回鲁国报喜。

鲁国方面知道了这个消息,也不着急了。慢慢悠悠的送公子纠回国,但万万没想到,公子小白是装死,人家快马加鞭的就往齐国跑,最终被齐国人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而公子纠呢,在六天之后才到的齐国,黄瓜菜都凉了。于是,就返回了鲁国。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5)

按照礼法来说,公子纠的继位优先级应该比公子小白更高。鲁国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于是以拥立公子纠为理由,鲁庄公亲自带队,发兵征讨齐国。双方战于齐境内的乾时,鲁军大败,败的那叫一个丢盔卸甲,鲁庄公差点没让人家活捉了,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由于齐国大胜,齐国方面对鲁国进行了武力威胁,要求鲁国方面处理公子纠,管仲等“反叛”势力。鲁庄公哪敢不听话啊,都让人家打成啥样了啊。于是,鲁国处死了公子纠,并把管仲交还给齐国。

齐国一看,哟吼,一个小小的武力威胁就让你这么听话了?得嘞!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方针,齐国接着向鲁国发动战争,这就是本文所记载的长勺之战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6)

曹刿华丽登场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曹刿的身世,仅凭文中的一个“乡人”就认定人家是一个乡巴佬是不准确的。

鲁国的祖先是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而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曹刿的祖先是曹叔振铎,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封地是曹国,就在鲁国旁边,相信两家应该是时常进行交流的。

所以,从血缘上讲,曹刿和鲁庄公应该是同宗各支上的远亲,并不是说不上话的关系。举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曹刿和鲁庄公的关系就跟刘备和汉献帝差不多。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7)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曹刿和其乡人说的话。

乡人说:“这都是贵族老爷想的事情,你去瞎参乎啥?”

这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对鲁国命运的漠视态度。因为啥?因为说了也没用啊。

当时社会等级森严,上升通达狭窄,而且没有互联网。底层人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他们只关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种地。

那时候的战争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双方列阵开打,也不下死手,差不多就得。输的一方认赢的一方当大哥,赢的一方收输的一方当小弟,然后按例收点保护费。如果大哥觉得还不放心,就给小弟新立个国君,反正都是亲戚,谁听话谁当呗。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谁当都是没啥区别的。不管谁当,也都不管他们的死活。公粮是要交的,国家打输了的保护费也是要交的,而国家打赢了多收的保护费也不会到他们手里,自己的肚子是填饱的。而他们能掌握的东西,只有脚下的土地。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8)

所以,老老实实种地比啥都强。去年打的那场仗就赶上秋收的时候了,老子连麦子都没收,今年饭都吃不上了,还寻思那些没有的干啥。

曹刿回答道:“那些贵族老爷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春秋时期不像现在,啥都能一杆子插到底。那时候是诸侯向大夫要人,大夫向士族要人,士族向百姓要人,都是被动的,一级对一级负责,所以可动员的力量并不多。

曹刿是知道贵族老爷们不在乎老百姓想法这个客观事实的。但是眼下的情形,不考虑是不行的,会出大乱子的。去年鲁国主动发起的战争,结果让人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国家疲敝,如果不想个办法让百姓们支持,从被动变主动,发动起他们的力量,这个仗根本没法打,现在齐国携大胜之势前来,弄不好都得整亡国了。

所以,曹刿准备要去提醒一下贵族老爷们,别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往底下看看吧!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9)

【原文2】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白话2】

曹刿问:“您依靠什么去打仗?”庄公回答说:“衣食等这些安定生活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必定分给别人。”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人民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这些东西,我不敢虚报,必定诚信的态度对待祭祀。”曹刿说:“小小的诚信,不能使鬼神信服,鬼神不会庇佑您。”庄公又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彻查清楚,但都依照实际情况判读。”曹刿说:“这是属于尽力为人民办事的,可以凭借这一点打这一仗。开战时请允许我跟着您。”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0)

三层递进的关系

曹刿见到了鲁庄公,上来就直奔主题,您凭啥打这个仗?

鲁庄公第一次回答我把东西都赏赐出去了,自己一点不留。

这意思就是:我把我的好东西都赏赐给我身边的大夫们了,分给他们利益,大夫们应该能死心塌地跟着我吧?我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去打仗。

曹刿第一次回怼道:这时候小团体已经不好使了,他们跟谁都是跟,这次你不发动百姓支持你,你这个坎是过不去了!

鲁庄公第二次回答:那我重视祭祀,让懂规矩的士人们支持我,还不够吗?

前文说到,周朝的制度是一级对一级负责,隔一级手就够不着了。而祭祀就是统一思想的主要方式。宣传工作做的越好,士人们对你支持度越高!

曹刿第二次回怼道:你放弃幻想吧,等你战败的那一天,你就是祭祀出花来,士人们也不会可怜你!那时候他们就知道,鬼神都是假的,你不是天命所在,到时候你死的更惨!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1)

鲁庄公第三次回答那我就让社会充满公平正义吧。

曹刿回答:这还差不多,你只有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让百姓看到实惠,他们才会支持你,你才能打赢这场仗!

这三问三答,很显然是一种递进关系,是诸侯控制大夫、士、百姓不同的方法和武器。按照对话来看,当时的国君们思考的顺序永远是大夫→士→百姓,如果不出意外,诸侯关心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曹刿才能说出“肉食者鄙”这句话。

但曾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在国家危难之际,诸侯们才会想到整顿吏治,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也是一种悲哀吧,拿人当炮灰了属于是。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2)

【原文3】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白话3】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庄公就要擂鼓进军,曹刿说:“不行。”等到齐国人擂了三通战鼓,曹刿说:“可以了。”结果,齐军大败。庄公准备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下车详细察看了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轼瞭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曹刿的作战方式很新颖。在当时,打仗也是要讲究礼仪的,是要光明正大的,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双方抵达战场,要进行致师、誓师等操作。

致师就是各派猛将进行单挑。

誓师就是战前申明纪律,鼓舞士气的动员大会。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然后才是正式交战,双方鸣鼓,两军对冲,以战车对冲为主,步兵跟在战车后面。

结合这个背景,咱们来看看曹刿是咋打的。

一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不动。齐军心想,可能是人家没准备好,咱们回去再来。

二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不动。齐军心想,对面怕不是个傻子吧,咱不趁人之危,回去再来。

三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动了。齐军心想,啥啊这是,你们也不讲武德啊,怎么动了?太唐突了,这次我也没做好准备啊!先跑为上吧!

这就相当于啥?偷袭!偷袭!偷袭!在当时来看,赢的这叫一个埋汰!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4)

然后就是追击。在当时追击其实也有规矩,不是你想咋追咋追的。

根据《司马法·仁本》记载: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翻译一下:古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

曹刿又一次发挥了创新精神,小子们还想跑?别管啥礼仪啊,追吧!

齐军也没想到曹刿这个操作啊,没有防备,没有顾虑,就别追杀了。

总结一下,曹刿此次作战,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吃到了“第一次”红利,所以赢得了战争。是在规则不对称的情况,侥幸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可持续的。很快,曹刿和鲁国就会遭到反噬,吞下苦果。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5)

【原文4】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4】

战争已经胜利了,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这件事情,靠的是勇气。擂第一通战鼓,士气振作了起来;擂第二通战鼓,士气就开始衰落下去;擂第三通战鼓,士气就没有了。敌方士气没有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敌人。大国的行动是难于揣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去了,确实是败退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6)

不合时宜的真理

曹刿和鲁庄公在做战后总结。平心而论,曹刿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论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对人类行为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都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但问题是不合时宜。曹刿用这种方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在讲究礼仪,变成了打赢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再也没有“可爱”而言了。双方尔虞我诈,各出奇招。军事基础思想从此也变成了“兵者,诡道也。”而继续坚守礼仪的诸侯们,也变成了“不识时务”的蠢猪。

我们很难评判曹刿是对是错,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没有曹刿,也有吕刿、姬刿……。但从后续事情的发展来看,曹刿并没有因制度创新而给国家带来好处,反而让鲁国越来越被动。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7)

后续

长勺之战结束后,鲁庄公就忘了要“让社会充满公平正义”这个事了。

但是他觉得曹刿是个人才,就任命曹刿为军事主将。接下来的几年,齐国对鲁国发动了三次战争,因为知道曹刿是个不守信义的人,齐国在吃过亏的前提下,已经与时俱进,也开始玩战术了!曹刿作为军事主帅,在对等的规则下,三次败北。《史记》中记载: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这三次败北,鲁国损失了大片的土地,国力日渐衰减。

古文观止 战国策(古文观止曹刿论战)(18)

接着,曹刿在齐鲁会盟之时,又一次刷新了下线,他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威胁他把鲁国的土地都归还回来!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这件事情影响也非常之大,鲁国的国际地位降到了冰点,从此,没有诸侯再敢跟鲁国结盟了。虽然齐国把鲁国的土地还了回去,但实际上鲁国已经成了齐国的小跟班,没有齐国的庇护,鲁国再难立于诸侯之间,再无崛起的希望了。

这就是典型的,谋小利而损大德吧。


以上。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文茵史集

关注我,一个为女儿寻找历史教材的不靠谱父亲。

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