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复备人: 时间:

课题:千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讲故事。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

师:看,笑笑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同学们,你能看图说说他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美梦吗?

学生代表自由讲故事。

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信息:

(1)金箍棒长1千米。

(2)热气球高度是1000米。

(3)飞机高度是2千米。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1千米就是1000米吗?

(2)1千米有多长?

(3)2千米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出小朋友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兴趣。借助金箍棒的长度变化,提出新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该部分的设计承接上节课的结束话题“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直插到天上去,要测量这个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中。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千米”也是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认识1千米

1.你说我说“千米”。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对“千米”有哪些了解?

预设学生对“千米”的了解:

我觉得1千米就是1000个1米,1千米很长。

我知道在表示很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2.小博士介绍关于“千米”的知识 。

师:快听听小博士是怎么介绍的吧!

课件出示: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教师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学生自由读一读、记一记小博士关于“千米”的知识介绍。

学生写一写: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3.感受1千米。

(1)看图想象:“1千米 ”有多长?

课件出示: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5)

想一想:

多少个小朋友手拉手的总长度大约是1千米?

② 多少条100米的跑道的总长度是1千米?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6)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7)

想一想:

③ 多少座100米长度的教学楼的总长就是1千米?

④ 多少座200米高的摩天大楼的总高度就是1千米?

(2)生活中的千米

师: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千米”?

预设:

① 在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上。

在汽车里程表上。

课件出示:

① 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

② 汽车里程表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8)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

小学生15分钟大约能走1千米。

400米的标准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学生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主要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据学生的举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同时体会到“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二是利用多个角度来进行对1千米的感知,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开双臂约长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过亲身的体验,运用迁移的规律来让学生推理探索1千米有多长,然后再从身边给定的实物长度进行横向、纵向的估想,接着引导孩子们交流课前自己完成的“小调查”,最后回归到情境中,学生谈谈对1千米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的估测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单位换算

师:我相信同学们对“1千米”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2千米是多少米呢?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先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1)2千米是2个1000米,也就是2000米。

(2)1千米=1000米,所以,2千米=2000米。

教师肯定学生能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单位换算。

板书:2千米=2000米

3.教师质疑:那么9000米是多少千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方法预设:

(1)9000米里有9个1000米,所以9000米=9千米。

(2)1000米是1千米,所以9000米就是9千米。

(3)因为9千米=9000米,所以9000米=9千米。

教师肯定学生能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单位换算。

板书:9000米=9千米

【设计意图】绿点的问题是通过“1千米=1000米”的进率知识,进而来学习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借助前面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学习基础,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再次建立。

三、综合梳理,总结提升

1.揭示长度单位的概念。

师:同学们,像我们学过的厘米、米、毫米、分米、千米(公里)都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都是长度单位。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2.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请大家伸出你的左手,让我们的大拇指代表千米,你能接着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剩下的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帮助学生对所学过所有的长度单位进行自主建构。通过课件演示,手指图的呈现,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明确除千米之外,其他四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千米和米之间是千进制关系。这一点通过手指图中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利用拇指与食指的距离,形象地让学生记住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系统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3)

1.欢迎来闯关

师:小朋友们,我相信你一定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敢接受孙悟空的挑战吗?

第一关:填一填

3千米=( )米 4厘米=( )毫米

7分米=( )厘米 6000米=( )千米

9000米=( )千米 2千米=( )米

方法提示: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总结高单位和低单位互化的方法。

第二关: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5)

(相关资料:京杭大运河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黄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支铅笔长约15( )。

(2)数学书宽约2( )。

(3)一粒大米长约5( )。

(4)我们的教学楼高约20( )。

第四关: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6)

方法提示:

(1)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2)交流重点:找准参照,进行估测。

(每两个树空的长度大约就是一辆车的长度,也就是5米。)

2.课后体验

(1)带学生到操场的跑道上体验1千米有多远,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2)想办法测出家离学校的距离。

3.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畅谈收获。

二次备课

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出小朋友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兴趣。借助金箍棒的长度变化,提出新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注重学生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主要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据学生的举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同时体会到“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二是利用多个角度来进行对1千米的感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开双臂约长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过亲身的体验,运用迁移的规律来让学生推理探索1千米有多长,然后再从身边给定的实物长度进行横向、纵向的估想,接着引导孩子们交流课前自己完成的“小调查”,最后回归到情境中,学生谈谈对1千米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的估测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借助前面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学习基础,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再次建立。

注重帮助学生对所学过所有的长度单位进行自主建构。通过课件演示,手指图的呈现,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拇指与食指的距离,形象地让学生记住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系统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题目由浅到深,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借助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它们间的进率知识,巩固练习,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作业设计:

课本41.42.43页自主练习

板书设计:

青岛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7)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2千米=2000米

9000米=9千米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