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非鲜明,鬼谷子不讲对错;孔子告诉你内修仁外守礼,鬼谷子告诉你内储智外施策;遇到具体问题,孔子告诉你态度,鬼谷子告诉你方法。

面对虚伪与阴险,《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记录了孔子的鲜明态度,可并没有给予解决的办法,这就很值得研读品味。

虚伪与阴险,其境界不同,目的与危害更不一样,孔子只强调了同一不耻的态度,这显然有圣人不便明说的道理,需要弟子领悟。

原文注释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耻:可耻,认为可耻;耻辱,认为耻辱;雪耻,认为雪耻。

憨聊译注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行为,左丘明以为耻辱,我也认为耻辱。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以为很可耻,我也认为很可耻。”

憨聊俗解

左丘明做为鲁国太史,撰写《左传》,秉笔直书,褒贬善恶,尽显君子风范,孔子引以为同道中人。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虚伪与阴险两种行为的鲜明态度,可仅概括为一个字“耻”!这个耻,就要好好领悟,并激活自己智慧。

——巧言,嘴上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令色,脸上面貌和善,友好于色;足恭,行动上恭敬有加,关怀备至;皆属虚伪的范畴。按邹忌的理论,可看做“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感觉不舒服,以为耻,但可以给予理解和包容。

——“匿怨”“而友”,这种行为违背自身的意愿,有对自己残忍之实;表面友好,包藏祸心,麻痹对手,目的可能是寻机报仇,那他对人很可能更阴险残暴。这是“害我”的阴险行为,孔子仅仅采取“耻之”的态度,显然远远不够,本应高度警惕,想好应对之策。

孔子的是非荣辱态度非常鲜明:以虚伪献媚、表里不一为耻,讨厌斥责,但理解包容;以阴险狡诈、不择手段为耻,可也暗示这两种行为的性质完全不同,没有合并一起来表述,显然有留给弟子悟道的故意。

浅悟零存

做人应该正直刚正、光明磊落,但对不同的人,也应该有不同的对策。虚伪属于常人所为,阴险属于小人所为;关照虚伪,宽恕惠爱;应对阴险,刚勇智敏。

论语哪句话告诉我们怎么取长补短(论语公冶长5.25面对虚伪与阴险应采取怎样的对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