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蚊子是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传播的媒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甘当“诱饵”以身诱蚊,通宵蹲守“活捉”蚊子。他们就是来自合肥的“职业捕蚊人”。8月18日晚,记者跟随合肥市蜀山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小庙镇,揭秘“捕蚊人”不一样的工作经历。

武汉抓蚊子(在合肥这群人甘当)(1)

工作人员正在搭建蚊帐

蚊帐里呆一夜当“诱饵”

当日下午5时许,太阳还高挂在半空,室外热浪逼人,一行人沿着一条蜿蜒小路向深处走去,来到了一片水稻田前停下。“这里有水沟,是最适合蚊子孳生繁衍的地方。”蜀山区疾控中心消毒杀虫与地方病防治科科长丁绍圣带着组员在这里驻扎“营地”。

“捕蚊队”吸引了周边村民好奇驻足观看,得知是“逮蚊子”的,大家都饶有兴趣。蚊子太小,想要“活捉”不容易。“我们有捕蚊利器——双层叠帐、电动吸蚊器,另外还需要一个人在蚊帐里当‘诱饵’。”丁绍圣说。“人体诱蚊?”记者惊讶道。“因为蚊子对人散发的二氧化碳敏感,‘人味’就是最佳引诱剂。”丁绍圣边解释边搭蚊帐,远看像个白色的集装箱,细细看来是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

武汉抓蚊子(在合肥这群人甘当)(2)

一人坐在蚊帐中当“诱饵”,一人捕捉蚊子,一人测量风速

到了晚上7时许,天色渐渐暗下来,蚊子也开始“热情”高涨,田间除了蛙叫蝉鸣,还有蚊子在耳边的嗡嗡声。工作人员罗章主动请缨,进入内层蚊帐,坐在简易椅子上暴露出胳膊和腿部皮肤,充当“诱饵”。

“蚊子会循着人的气味飞进内层和外层的隔间,落在帘子上,我们就可以进入隔间捉蚊,人待在内层也不会被咬到。”丁绍圣介绍,他们要从晚上7点一直监测到第二天早晨7点,每个小时捕捉一次,每次连续捕蚊15分钟。

被蚊子叮咬是家常便饭

据悉,按照《安徽省消除疟疾工作方案》要求,每三年开展一次媒介监测,时间一般为当年的6至10月份,主要采用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在日落后半小时至次日凌晨共12个小时区间,监测内容包括按蚊种群监测和密度监测。

武汉抓蚊子(在合肥这群人甘当)(3)

天色渐暗,蚊子越来越多

蚊子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且能够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汉坦病毒等。蚊媒监测可以了解传疟按蚊的种类、分布特征和蚊虫密度。”丁绍圣告诉记者,如果发现蚊虫密度高,就要号召居民去灭蚊。

武汉抓蚊子(在合肥这群人甘当)(4)

捕蚊工作要持续一夜

虽已立秋,暑气未消。在两帐之间的捕蚊人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吸蚊器仔细寻找蚊子,再小心地把它吸进去。如果遇到有风,还需要一人测风速,“风速、气温都要记录下来。”丁绍圣说。不一会儿,大家就忙得满头大汗,还要忍受被蚊子叮咬,“通常一个晚上被咬十几个包再正常不过了。”

“现在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很多,蚊子相对少了些,我们的捕蚊工具也进行了改良。”从事了16年疟疾防治工作的丁绍圣早已习惯这漫长的夜与蚊子的叮咬。他回忆说,多年前捕蚊工具是一根吸管,蚊子停在腿上,他就将管子贴在腿上,“吸溜”一下把它吸进来。

蚊子先冷冻再进行辨别

一个通宵的辛苦没有白费,数不清的蚊子在透明盒子中飞舞,作为“战利品”的它们将被带到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

武汉抓蚊子(在合肥这群人甘当)(5)

工作人员展示电动吸蚊器里捕到的蚊子

据丁绍圣介绍,合肥近日高温干旱,蚊子滋生的水环境被破坏,数量较前几月呈下降趋势,到10月份数量将有小幅回升。“一个晚上大概捉到了三四百只蚊子,回到实验室后,要将蚊子放入冰箱进行冷冻处理后,再拿出来放在培养皿中进行分类,鉴定蚊种。”丁绍圣说,这些蚊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一般人很难分辨出具体种类。

“按蚊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它进行监测主要是为了及时地、更好地防治蚊媒传播疟疾病毒。”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蜀山区疾控中心共组织人员15人次,投放双层叠帐5次,捕获了11只中华按蚊,为开展疟疾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评估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疫点处置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一步,蜀山区将切实做好输入性疟疾等蚊传疾病传播媒介监测和再传播风险评估工作,继续严格按照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疟疾传播媒介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疟疾防治成果。

来源: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