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活困苦的那些年,“过事、吃席、行门户”作为居家过日子的重要社交活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事。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1)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2)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3)

过 事

人生在世、注定遇事,从出生到成年、婚嫁、添丁、寿辰乃至丧葬,再算上建房、乔迁、升学等避之不及的门户差事,几乎家家户户、年年月月都绕不开过事这个话题。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对主体的敬重亦重视对客体的尊重,无论大户小家,谁家有事都凸显个人缘图个热闹,追求个家族的大气体面,有事没正当理由不过是会受全村人鄙视、亲戚们瞎议论的。过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个聚拢亲朋好友的机会,大家因事而来,给主家圆了面子,主家热情款待,增进了交往友谊。因而,大家都把过事的圈圈看的比较重,一样的事,给亲戚谁家说了谁家没说,亲疏远近立马可见。该通知的没通知为此彻底断了,新联络的却借此热乎起来,某种程度上讲每次过事都是对亲友圈的一次“洗礼”。其实想想也正常,出了五服的老亲戚、娃娃亲的关系、追往与不追往的女们“新老更替”“新陈代谢”也在自然之中。

农村人淳朴,一家过事全村帮忙,当然这也要分啥事,但基本都遵循着“白事到红事叫”的老理。一般过事的当当,主家都要事先请人,看事的奓小、亲戚的多少,帮忙的襄鸿和后厨一个都不能少,这倒不管你家族、“枝叶”人丁,一村一院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当然,帮忙的也分主要和次要角色,像襄鸿头(总管)必定是有威望有经验、能指挥动人不失事的年长者或干部,礼房的、管烟酒的必然是主家信得过的关系户或自家人,至于端盘、抹桌子、招呼人特别是担水、茶炉上的,但凡好事、腿脚勤快的人都能够胜任。后厨的帮灶妇女,一般都是跟主妇对撇子的利飒婆娘,她们担当的不仅仅是切菜抓碟、洗涮碗碟的角色,还有着事中烘托气氛、替主妇运筹帷幄的兼职。乃时候过事,在食堂吃是要挨人骂的,家家户户就院落搭个棚子,前面拉桌子待客、后面支炉灶上菜,好似环境越差吃下越香。跑前忙后、熙熙攘攘,大家伙的热情、祝福裹着浓浓的泥土芬芳,把过事的场面烘托的温馨动人。

事过滴美不美,跟三种角色的作用发挥息息相关。首者在主事的襄鸿头,请对优秀的人事就顺畅不乱,这主要取决于经验与意识,“讲究”的家庭十分注意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外边干事人多、家境相对较好的,花了钱尽了心总害怕落个人看笑话。其次是掌“柜”的,一般过事短了两三天、长则七八天,烟酒茶用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管得好的处处替主家省,要烟不给盒盒拆开放在碟碟,酒后迟早是杯折壶壶回瓶不遗撒,茶叶不要不给抓捏有度。当然也有耍“大蛇”滴,“土财东”敞开在街上流水席吃喝,六年西凤、芙蓉王烟,两天下来“墩底”咧!三者关键在厨师,好厨子心里有事、有数、有爱,应承的事不马虎不耽搁,开出的肉菜物料购买清单八九不离十,手下有轻重不抛撒少浪费,事完物尽刚刚美。没德胡成倒牌子的,嘴上叼根烟牛屄哄哄,买菜往关系户店里领“吃回扣”,刀下勺子失轻重“途中没菜”,给主家难看还多少埋怨不得。过个事不容易,主家对“事芯子”前三后五地“请”“谢”,挨桌齐过逐个敬酒,无非都是图个圆满。一个村真正能成的也就乃几个人,若是遇上个爱摆亏欠的,一辈子还不完的人情。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4)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5)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6)

吃 席

在童年记忆里,过事好像就是在围绕“一顿饭”进行。缺吃少喝的年代,农村人把过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席面的置办上,席美不美等同于事美不美,席面、席面,“面子”问题至关重要。有钱的面子好圆,设席摆菜招呼亲戚吃好喝好双方都开心;没钱的“打肿脸装胖子”,东家挪西家借凑合只求把事了了。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席”,“席”在关中人的注解里是有固定套路的饭菜,当然饭菜也分三六九等,高端的“九品十三花”、中档的“七碟子八碗”“八凉八热”、低层次的“五碗菜”“四菜一汤”……上嗦席面是按事按家境论的,订婚待新亲戚必然最好的,结婚中档的就行,丧葬过“烂”事瞎好无所谓。当然,同样的席面也分“薄、厚”,菜品的档次、上菜量的多少是明显的评判。日子差的时候人们普遍珍惜吃食,上菜多少最后均是“三光”(盘光、品光、篮光),相较于今天袁隆平教授痛斥国人浪费是“吃饱了撑的!”不得不说亦悲哀。

静心思考,设席摆菜招呼客在农村就是一场完整的行为艺术。乃时候没有餐车的便利条件,几乎一切筹备都靠“借”,端盘的借桌凳、后厨的借碗碟,责任到人清晰明了。过个事惊动了一巷一村人,前三几天晚上先请襄鸿,四盘、六盘凉菜,喝着酒襄鸿头对照“执事单”安排着事,谁弄啥谁弄啥清清如水。第二天上事,搭棚的、买菜的、借桌凳碗碟的全体行动,前巷后院跑了个遍,张家一个方桌、两条长凳,李家一对椅子、十个蒸碗,刘家二十个碟子、两个品……农村人总能把互帮互助、资源充分利用的美德发挥到极致,大到案板水瓮、小到筷子汤勺,一车车一笼笼从家家户户收集运来,然后擦的擦抹的抹,分类收拾到位。由于临时打兑,所以难免千差万别,一样是茶碗,大的大小的小,花色不一甚至还有豁口,借的经手人忙不迭地在背面打上符号,以免归还时发生口角。有些事避是避不过去的,一场事下来,丢几个碗碟、打碎几个碗碗勺勺、搪瓷盆子茶壶磕个疤疤屡见不鲜,大度的人家一说一笑过去了,遇到麻迷难缠的非得主家赔了下场。穷人家过事,帮忙的襄鸿得多长些眼色,后厨借盘子有意借底“浅”的好少放菜,厨子刀工一定要好肉切薄苫住面子,至于汤菜多加水必不可少。

一般人家过事头天“入事”不吃席,只有在丧事和奓事的时候才晚上设席。到了正日子则席口不断,天一亮先是襄鸿吃,还没完亲戚就陆续来了接着待,中间稍歇一会,又是二轮“正餐”。晚上待村上行门户的,下午襄鸿就早早按照礼房开出的名单通知到人了,完了又是酬谢襄鸿的席,往往事毕都在半夜。主家事里顾不上,一切都是襄鸿在操持进行,一波波的来人走人、一餐餐的迎来送往,考验的是帮忙者的整体素质。见过亲戚还没来就喝多了的、见过日急慌忙端菜洒到亲戚新衣服上的、见过日眼加桑眼给自家屋里端菜夹馍的,甚至还有不顾大局跟亲戚打捶闹事的,所有这些都讨人嫌、落人恨,用村里人的话就是“到你娃过事起再说!”物质缺乏显得更贪吃,记得小时候就不敢见谁家过事,娃娃放了学不回家直接吃席,吃完嘴一抹回到家才问大人有没有行门户。实质在桌子上的时候,礼房的襄鸿都拿着单子对了一遍又一遍,谁联家起、谁吃席带娃、谁行了一点点门户,大家都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会”吃席的人讲究多,早早去坐在上菜的席口,爱吃嗦嗦往自家跟前搁;不爱跟妇女娃娃同席,跟妇女没有人家筷头子利索,夹一下再看盘子:没咧。跟一群娃娃吃开头不好意思跟娃抢,中间娃吃饱跑光了剩下独自一人也是个不滋润。其实在大荔吃席还是很讲礼数的,一桌八个人不到齐不开席,席上的长辈不动筷子别人不能乱来,一个酒壶一个杯,从大到小轮番敬着喝着,甚少有在长辈面前划拳行令乱规矩的,大家伙吃、喝、聊的高兴,淳朴热情气扑面而来。吃席,感受的正是这种幸福的氛围和热闹的劲儿。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7)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8)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9)

行门户

大荔人古道热肠、崇尚礼仪,遇事行门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行门户也叫行礼,既是亲情友情的礼节体现,又是遇事过事的物质援助。县南沙苑地区一度倡行“喜孝会”组织,近河滩、黄沙地日子不好过,尽管再穷但谁家都有儿婚女嫁、老来送终的事,而过红白喜事总免不了亲戚朋友来,虽说平常自己吃不饱肚子,过事还得招待人,总不能收礼不待客吧。于是穷苦的人们抱成了团,成立愿者参加的“喜孝会”,谁家过婚丧大事,会员都会给事主拿点粮食,这么一来一往,家家过事就不觉那么困难了。洛南相对门户较重,过奓事行重礼馍,近亲一般八十到一百个馍,一般亲戚四十到五十个馍,淡远的二十到三十个。收礼白事按二八收,红事按对半收,主家该“掏”的掏该“回”的回。枝大叶大客人多,礼馍就能多少顶些事,待客时每人撒一到两个馍,再不行一个奓馍用刀切成两半,每人撒半个也得让客人吃到。当然也有尴尬的时候,有些抠门亲戚“作弊”,奓馍底下衬碎馍,白面黑“芯”,一刀两半截原形毕露,主家是怒不得骂不得。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用货币的形式体现与事与人的关系。主要亲戚、来往紧密、手头宽裕的,千儿八百不说多;顾个面场、经济不活、心有余力不足的,三十五十也不显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五毛一块、十块二十的“行情”“心意”也是普遍。门户不说绝对的大小多少,来者都是客,没有三六九等区别,吃滴是一样的席、喝滴是一样的酒,只是按照礼尚往来的约定俗成,事主到别人事里也会照标准返还的。经济物质是硬条件,行门户一定程度上晒的是家道,同一个事同一种远近关系,阔绰家拿的质料就好,穷困家将就着拿高低立见,也有“铮皮子”行事的,像舅父外甥、岳父女婿这种关系特别怕人失笑,不过痛快了一时,日子还得勒紧裤带继续过活。聚集到的门户,或物或钱,只是一时的私房,终究迟早要还回去的。遇到娃娃订婚、结婚了媳妇的事,主家会授意襄鸿把收到的门户一一呈现在宴席现场,一时间四周墙上空中满挂红红绿绿的被面或料子,其上还不忘坠个纸条名字,以至到最后入箱的物料里再夹个纸条条,那个是那家送的一目了然绝对错不了。

行钱的门户相对撇嗦,行物的、尤其是带门户蒸食的就更讲究礼仪严谨。仅说祈福庆贺的礼馍“馄饨(浑饨)”,逢喜事在祖先供桌上献上外家娘家姑家送的几对“花馄饨”,上面布撒着吉祥、祝福的各种面花和插着鲜艳色彩的纸花,加上媳妇娘家送来的二十四个馄饨,既蕴含敬重、亲情,又蕴含儿孙满堂,绵延不断。遇丧事依然少不了馄饨,但是把供桌上的“花馄饨”称做“献贴”,上面插些小面花和素色纸做的小花,有的还插一些小旗,基本都是女们家亲戚送的。祝寿中的寿桃是馄饨的变形,表面贴上“寿”字,还有的捏成桃形,顶部的尖尖上再涂上红色,宛如天宫王母娘娘蟠桃盛会上的仙物,满满寄托着后辈对长辈长生不老的祝福。同一器物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寓意代表的正是“礼数”,青年人行门户时吃摸不透拿捏不准,往往请教于年长有经验者,才以免失礼叫人笑话。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10)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11)

旧屋旧巷忆旧情 陈年琐(1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小民所言的仅是东府大荔一隅的风情。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正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且不说目下已经变了味的过事、吃席特别是行门户,传播地域文化,讲好大荔故事,意义深远!(来源:王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