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之血战谅山(长篇纪实文学魂牵越北那座山之二)(1)

第十二章 铁血战士 勇赴沙场

1979年3月6日下午6时,根据上级命令,划归41军指挥的150师,从广西龙州的水口关方向出境,参加高平方向作战。

田文超,重庆大足人,448团的老人,一参军就在原独立1团,曾经参加过甘孜、阿坝地区的平叛剿匪战斗。战前他从团政治处主任调任团副政委,战时五号首长,负责全团的后勤保障、团直机关保卫和牺牲战友遗体、伤员的运送工作。

田文超副政委回忆说:“作战时,50军基本上没有带自己的部队,下辖的三个师都配属给人家(友军)了。因是配属作战,为加强协同指挥,军部派出关副军长、刘副军长和军政治部侯主任组成的“老、中、青”三结合驻师工作组,随150师一起行动,师属炮团留在了境内。我们的师长是刘同声,政委是杨振道……”

448团作为150师的主力团,按1营、2营、团部和3营顺序走在全师的前面。按照军驻师工作组的模式,150师的贾书颜副师长、魏树良副政委和李清顺副师长到448团加强指挥,随团行动。

长龙般车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沿着边境公路从宁明向西北方向行驶,直插龙州的水口街。

殷涛坐在披着伪装网的军车上,心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对胜利的自信。

出水口关之前,电台一直处于静默状态,出关后全时守听,保持畅通。

当殷涛从龙州的水口关出境,通过水口大桥后,他的命运就和448团的许多战友一样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没有能再从这座桥上回来!

中越战争之血战谅山(长篇纪实文学魂牵越北那座山之二)(2)

广西水口关

部队在蒙蒙细雨中沿着越南3号公路一路夜行,摩托化快速推进,直插越南北部重镇高平市。

军车疾驰,马达轰鸣。部队经过复和县境内时,天已经大亮。

战士们掀开车棚帘的一角,第一次见到了越南北部景象: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上全是军车,迎面过来的是刚刚从前方班师回防的友邻部队。两侧山峦叠嶂,狼牙似的山峰一个接着一个,山上森林密布,公路的一侧是深壑峡谷,另一侧则是陡峭的山峰,远处是一片略微起伏的稻田。

山间、田头和散落的民房见不到一个人影,估计早已躲到两边的大山里了。路边已看到一些被炸死的牛羊和骡马的尸体。一辆辆披着伪装网的军车,沿着山腰蜿蜒曲折的公路一眼看不到头,除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零星枪炮声,四处一片寂静。

战争的氛围已经悄悄笼罩在这些年轻士兵的心头,大家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谁都不说话。殷涛见陈孝清有点紧张,轻轻地搂住他,用兄长般的胸膛安慰他。

前面有几座云雾缠绕的山头,当地人叫“伏马岭”,意为山高坡陡,就连这一带擅长翻山爬坡的矮种马都过不去。这里是扼守越南北大门的一道天然屏障。当然,此时这里已被我友军攻克。

翻过“伏马岭”,就是越北的重镇——高平。

3月7日上午,448团抵达越北省会城市高平。

高平市区原来是越南平江流域中的一个呈枣核状的岛屿,当年法国人在平江上建造了三座大铁桥,贯通了平江两岸。

部队通过高平北边的大铁桥,跨过平江进入高平市区。大桥由121师的战友们守卫着,他们已连续作战多日,身上硝烟战火的痕迹清晰可见。

铁桥的护栏上还挂着几具越军的尸体。

2营5连2排4班班长张吉发(盐城市盐都区龙冈人)率领闵中友等战友走到桥头,看到江边一个用四角网具捕鱼的人定在那里一动不动。闵中友举着枪走近一看,原来早已没气了。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让生命如草芥一般瞬间毁灭,战争的血腥场面好像把空气都凝固了!

448团直接穿过还弥漫着战火硝烟、满是断垣残壁的市区,来到城市的西北角,进入3号B公路(现越南老3号国道段),继续向西偏南方向前进。路边是被炸毁的坦克和车辆,一些尸体还淌着血水。

3号B公路,越南人又叫平阳公路,抗美援越时由中国政府帮助越南修建的砂石公路,由高平通往越南西部山区胡志明根据地,是抗美援越时期越北重要的交通补给线,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高平的西侧属亚热带山丘丛林地貌,越往西山越高,山峰沟谷纵横交错,山势地形十分复杂。约四米宽的砂石公路在山间蜿蜒穿过,路的两侧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山脚下长着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越军已在高平西侧一带利用复杂地形,布置了纵深数十公里的永备、半永备防御阵地。自2月17日战争打响后,越军第一军区阻挡不住我军潮水般的攻势,一部分越军溃逃到这片山区,企图利用天然屏障伺机反扑。

中越战争之血战谅山(长篇纪实文学魂牵越北那座山之二)(3)

扣屯

上午10点,部队抵达位于高平市西边的一个小集镇——扣屯。

扣屯距离高平约5公里,位于南去太原县的3号A公路和西去原平县的3号B公路的交叉口。这里是越南重镇高平西侧的咽喉要道,越军王牌精锐之师346师(高北师)的师部所在地。

这里是我军两个师前期从广西那坡县念井地区打穿插,和南集团某军的会合点。占领扣屯可断高平之敌退路,同时阻击纳隆以南越军312师对高平之敌的增援。

扣屯只有东西两条小街,空落落的不见人影,友军的战士正在街头巡逻警戒。

小街上仅有的几间小店铺墙壁上弹痕累累,门窗也被打坏了,街道被炸得到处是弹坑,房屋东歪西斜,有的还在燃烧。数十具越军尸体躺在路边、墙角,有的还处于射击的状态。

附近砖瓦厂后面有一座越军的仓库,前不久被友军一并拿下。

41军前线指挥部设在扣屯。军、师首长们在这里聚集,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

150师根据41军前指命令,下达了所辖三个团的作战任务:

448团作为主攻团,继续向西南推进至班英一线,执行清剿残敌、摧毁越军设施,同时寻找友军失散人员和烈士遗体等任务;

449团配合友军121师攻打越军183团,并炸毁纳隆桥,阻止越军北上反攻。隶属于越军322师的183团,是中国政府宣布撤军后,进至高平以南纳隆地区,沿公路两侧向扣屯逼进,企图尾追中国军队。对我军回撤构成一定的威胁。

450团为师预备队,随时投入战斗。

中越战争之血战谅山(长篇纪实文学魂牵越北那座山之二)(4)

448团扣屯至班英一线清剿作战

前方公路已被溃逃的越军破坏,工兵部队和支前的民兵们正在抢修,车辆无法通行。448团稍作休整后改为徒步,沿着公路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

殷涛背着电台一面与后面的3营通话,传达团指要求该营迅速上前结集的命令,一面跟随团部继续向前。

先期抵达的1营1连正在路边生火做饭。该连步兵班长、殷涛的老乡吴兆祥(盐都郭猛人)在炊事班帮厨。他往铝制的行军锅底添了几把柴火,用鼓风机吹着。

抬头看到殷涛背着硅2瓦电台,脖子上挂着耳机路过,吴兆祥连忙叫住他。

老乡加战友在战场上相见分外激动!殷涛告诉他在水口关看到3营的老乡刘兆华和潘仁德了,他们正在后面往前赶。互相又询问了团里其他老乡的情况。

吴兆祥见殷涛因不停地联络喊话,嘴唇都裂开了,渗出丝丝血迹,一问水壶早空了。他立即掀开锅盖,舀了碗米汤递给殷涛。

殷涛接过碗边吹边喝,又把空水壶递给吴兆祥。吴兆祥往水壶里灌满了米汤,互道保重后,殷涛挎上水壶又急忙随团指前行了。谁知竟是他俩的最后一别!

12时40分,448团又接到师部新的作战命令:沿3号B公路西进穿插,经班俊、纳嫩、扁亚、吞片、那袍、班英于当日进至打沙、朗登地区。

随即,448团以2营为前卫,5连为尖刀连,3营随后,接着是团部,1营殿后,沿3号B公路继续西进。

团指命令四号胡庆忠副团长率4连、七号付培德副参谋长率7连担任前卫,交替掩护,沿公路两侧向班英方向搜索前进。

殷涛的搭档、副班长何琦是湖北省通城县水兴乡人,1977年1月入伍,小殷涛三岁。何琦长得白白净净的,平时话不多,文静得像个大姑娘,但在工作训练上一点不含糊,十分认真。他们俩配合默契,把全班战士的思想和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何琦的副手王志明与何琦同龄,河南省确山县任店镇人,1978年3月入伍,也是班里的骨干。这次他俩配属前卫2营行动。

殷涛交待他们:战斗随时打响,你们在前沿独当一面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沉着冷静,相互配合好。山区阻隔信号波频率大又多雨雾,容易出现盲音和天电(大气噪音)现象,越军也会施放电子干扰,要多变换位置调试。

他们边走边聊到山坡处,殷涛把出境前发的两只苹果塞进王志明的附件包里,用双臂搂他们的肩头说:“我在班务会上就讲过,士不畏死,但要死得其所。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去战斗,不是要我们去死,我们要怀着必死的信心好好的活着,坚决完成好上级交给的通信联络任务,让战友们多消灭越南鬼子!”

殷涛和何琦约定了特别情况下的通话识别暗语,再次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

这是殷涛和何琦、王志明两位战友的最后一次谈话,五天后的3月12号,何琦和王志明在那嘎西侧的那场突围战中光荣牺牲。

中越战争之血战谅山(长篇纪实文学魂牵越北那座山之二)(5)

何琦烈士生前照片(烈士妹妹何彩娥提供)

448团继续向西南方向开进。在呑片东侧的809高地附近,448团超过了450团。该团已接到命令,在448团的东侧区域执行作战任务。

殷涛在行进间见到了一同参加扩编的老战友,450团82无后坐力炮连班长报话员曾昭信。曾昭信正和几个战友上809高地设观察哨,两人来不及说话,只是匆匆招了招手互道珍重。

正午时分,越北夹着细雨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山林,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硝烟和腐臭味。

殷涛背着硅2瓦电台,加上附件袋、水壶、干粮袋和其他物品,总负荷已达40多公斤。他一边急行军一边还要通信联络,汗水直往下流,身上的军装全部湿透,不停地擦着从额头流到眼睛那刺眼、又挡视线的汗珠。几个月前做过扁桃体手术的部位隐隐作痛,他只好过一阵子,就取水壶喝上一小口米汤,湿润一下咽喉。

紧跟他的副手陈孝清几次要换他背电台,他坚决不让。

正准备开饭时,殷涛又接到师指挥部来电,命令448团即刻沿公路继续向高平西南方向的班英地区搜索前进。大家只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狠狠地盯了一眼香喷喷的大米饭,就迅速开拔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