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在其创立将近80年的时候,差一点亡国,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

0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业历程

正统皇帝朱祁镇朱元璋(从朱元璋到朱祁镇)(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1328年,卒于1398年,享年70岁。开始他是个放牛娃,1344年,他17岁。这一年,黄河泛滥,于是乎百姓遭难,天灾加人祸,出现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传言。

1352年,朱元璋投军到郭子兴为统帅的军队。在这里,他先遇到汤合,后又娶了马姑娘——传说中的马大脚马皇后。后来通过战争,朱元璋逐渐成了一方诸侯的统帅,手下也有了徐达、常遇春等名将,还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刘伯温。

艰苦的创业历程开始了,第一个目标是吞并陈友谅。当时朱元璋是弱的一方。陈友谅的战船类似现代的航空母舰,综合实力很强,朱元璋很是苦恼。最后,朱元璋翻版“赤壁之战”的火攻计,攻破了陈友谅的楼船。经过36天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最终失败,朱元璋扫去了问鼎天下的最大障碍。

在战胜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又打败了张士诚。张士诚相对来说就简单了。最后是推翻元朝的统治。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朱元璋在建国后掀起了三次屠杀狂潮。“胡惟庸案”目的是为了撤销宰相;“空印案”目的是为了皇帝的威严;还有诛杀功臣的“蓝玉案”。通过几大案件,可以说带刺的功臣已被杀光,他的子孙后代就不会有功高盖主的臣子了。

可惜太子朱标早死,不然明朝历史就要改写。建文不是朱棣的对手,朱棣到底想不想谋反呢?今人只是推测罢了。总之最后是坐到了皇位上,这是事实,是历史,仅此而已。

整个开国的情况有点儿像汉朝,又不全是杀功臣,树立藩王倒是一样的。总之,轰轰烈烈的开国时期已经结束,该是太平日子里发生的事儿了。

02 成祖朱棣的功业

正统皇帝朱祁镇朱元璋(从朱元璋到朱祁镇)(2)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朱棣终于成了大明的皇帝。可他心里总是不踏实,心虚,为什么呢?因为他自我感觉有点儿不合法,况且建文又死不见尸,到时候真号召一拨人反对他,那多烦人呐。于是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一是为扬国威,二是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永乐帝怀疑建文帝流落到海外。国威是扬了,但人却没有在海外寻到。同时,在内陆本土朱棣也派了私人侦探工作,并且是单兵作战,此人叫胡濙(音同“莹”)。据推测,胡莹最后找到了建文帝,并且探知他“无意苦争春”,朱棣于是放心。但此时已是永乐二十年。也就是说,这件事困扰了朱棣20年,但终归有了结果,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另一件困扰朱棣的事就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呢?原因有两条,一是朱棣起事于北方,对北方城市有感情,生活习惯。二是定都北方,显示了明朝对北方之敌的不示弱的决心,强势皇帝!朱棣不愧为永乐朝第一武将。此后,永乐帝五征蒙古,蒙古势力遂更弱了。

永乐朝还修了古今图书大成《永乐大典》,这也是永乐自豪的事件之一 。

朱棣还在永乐初年平定了安南。在征蒙古途中,这位马上天子驾崩,享年65岁,寿命仅次于太祖。

03 成祖的子孙们

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终于当上了皇帝。此人宽厚仁和,无愧仁宗的庙号。洪熙朝有三杨内阁,明朝出现繁荣景象。可惜这位仁宗皇帝只干了一年,具体说是九个月就去世了。死因皇家说法是病死,也有人说是纵欲过度,也有人说是被谋杀,但这永远是个谜。

朱高炽的太子朱瞻基此时已是28岁,这个年龄即位,在明朝绝对是大龄了。虽说他曾祖父、祖父、父亲当上皇帝都40开外,但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和平年代了。

正统皇帝朱祁镇朱元璋(从朱元璋到朱祁镇)(3)

宣德皇帝朱瞻基登上皇位以后,首先办理了他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煦这家伙看皇位眼都蓝了,也没得逞。他父亲在位时,他不敢;他哥哥有文臣集团支持;到了他侄子继位,他终于忍不住了。但虎头蛇尾,谋反无疾而终,这位大哥最终被囚禁。后来,在朱瞻基探望他时,他突发奇想伸腿勾倒了皇帝。朱瞻基大怒,命人把他扣在大铜缸底下,周围点上木炭,将其烤了乳猪。

朱瞻基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了。他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要幸运,可是他的精力有限,所有的活儿都他自己干,他受不了。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别人替他干,他来验收。合格的过关,不合格的由他批改,这样轻松多了。

但问题是谁来替他干一部分活儿,这可是个苦差事。如果皇帝昏庸的话,这个活儿则是个美差事。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是做到了集权,但是他的子孙们哪有他那么大的精力。他的儿孙可以变相改革,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宣德皇帝经过改革后,自己轻松了许多,也没出大事儿,因为他有掌管代笔者的能力。但是,他的子孙不全有这个机会。可惜的是,他的儿子就没有这种控制的能力。这个制度的缺陷的副作用来得太早了,差点儿断送了大明的江山。如果宣宗多活几年,等他儿子长大以后再继位,那明朝又是什么样子呢?可是历史没有假设,无需遗憾。

宣宗皇帝干了十年,38岁就去世了,年仅九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九岁太小了,人生观世界观非常容易被左右,特别是容易被身边的人左右。三杨虽强,但年事已高,强弩之末矣。另一道屏障仁宗的皇后,英宗的祖母,在正统七年也去世。这样,皇帝的老师——宦官王振开始独揽朝纲。一个小有能力的小人,可能对内要面子,对外也要面子。要是真有大能耐,国家整体损失可能不大,但是一个没有能力且不自知的人,掌握国家大权,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儿。(就像不会走钢丝的傻大胆儿,刚踏上钢丝的一瞬间,只有兴奋而不知其前途危险一样)不幸的是,王振正是这样的人。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枉送了20万精英主力的性命,明朝根基动摇。

正统皇帝朱祁镇朱元璋(从朱元璋到朱祁镇)(4)

《石灰吟》作者于谦

幸亏有于谦,力挽狂澜于既倒,独支大厦于将倾,为明朝延续二百多年打下基础。否则,明朝有成为第二个宋朝的可能——守着半壁山河,苟延残喘。

其实,即使明王朝真的南迁,也不会灭亡。因为明朝已建立七八十年,经过前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达到鼎盛,不是说亡就亡的。

但是于谦使明朝免于那样的命运。土木堡之役,朱祁镇被俘。国不可一日无主,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朱祁钰登基,使敌人失去了政治优势。最终明朝守住了北京城,也先势力也被削弱了。自此,明王朝度过了开国以来的最大的危机。

正统皇帝朱祁镇朱元璋(从朱元璋到朱祁镇)(5)

后来,朱祁镇被接回明朝,被囚禁于南宫。景泰末年,英宗被石亨等人拥持而复位,是为“夺门之变”。朱祁钰得知他哥哥复位,只说“好、好、好”三个字儿,不知是怨恨还是解脱。应该是解脱吧,因为当时朱祁钰玉已经病入膏肓,人之将死,并且他也没有儿子,还位于英宗也没有遗憾。

英宗又回来了,这个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皇帝,此时是什么心情呢?看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在曲折的经历面前,任何言语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

很多事情即将开始,很多人的命运即将改变。

您喜欢明朝历史吗?欢迎朋友们交流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