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

1900年的宣内大街

街道名称是地名的一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不好经常更改的,更改了人们会失去联系。所以,今天的街道名大多数并不是新起的,有些街道名就很古老。

我们曾经说过,过去最普通的街道名称是街和巷,即所谓大街小巷。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2)

《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前后左右都通,一般城里的主要道路古代都称街。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宋汴梁城的御街,临安城的天街,明清北京城的正阳门大街(前门大街)、长安街,宋代苏州城的大街(卧龙街,今人民路),明清济南城的院前大街,都是当时当地最主要的街道。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3)

1902年,前门大街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4)

巷那就是小巷了。同样,《说文解字》:“巷,里中道”。古时,城市称邑。在汉代,邑往往也就是县(随便说一下,邑就是如今字中右边的软耳朵旁,阝,凡是带右阝旁的字,除少数几个与城市地位、功能有关的字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邑名)。

邑中分为若干里,就像如今城里分几个区似的。《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秦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代许冲把他父亲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献给朝廷时称自己是召陵邑万岁里人。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5)

显然,在“里中”一定也在“邑中”,把巷解释为“里中道”,而不说邑中道,就是为了强调巷的局部性,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小巷。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6)

巷在古代的另一种写法是,读音为“胡绛切”。据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十七史言弄着,皆即巷字。语言之异也。今江苏俗尚云弄” 。

所以,如今江南一带所说的弄,里弄、弄堂的弄,一开始只是巷字的另一个读音,后来,索性分出来了。实际上弄就是巷,一般人认为,弄更加小一点,而且常常是不通的即所谓“实窒弄堂”(死胡同)。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7)

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

与江南把巷读成弄类似,元大都的蒙古人,把巷读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巷。这在拙文《胡同不是外来语》中已述,这里不再罗嗦。

上面所说的里,是居民区的名称。有点像如今的居民小区,四周用墙围起来,“小区”的门称为“”。这种“里”,实际上一直遗留到现在。

江南一带城市里所谓的里弄,就是其遗迹。前几年,苏州城里尚有一百多个“里”。一些新建筑也仿此为“里”,如位于苏州观前街的有名的承德里、位于北京的平安里以及上海的众多里弄等等。当然,这只能说是遗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里的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就成了巷。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8)

西四缸瓦市附近的义达里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9)

汉代城邑内的里,到了唐代,被称为坊。据《唐元典》,“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唐长安城内就分为差不多110个坊。这个坊是一个后起的字。有人说,坊,方也。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居民区。

宋代也还是如此。不过慢慢的坊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成了街道的名称。之所以发生变化,我猜测还是坊的个数越来越多。就像行政区划中原来州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后来州的个数太多了,不得不上面设一个“道”来管束它(后面就要说到,或见拙文《州、道的“贬值”》2012-02)。

坊的门,即牌坊,往往就是坊的标志。后来,又有了许多有特别意义的牌坊,例如,表彰什么人的事迹,纪念什么事件等等。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0)

西单“瞻云”牌楼,和东单的“就日”牌楼合在一起,比喻得近天子。

中国的“城”往往与经济有关,人们要从事贸易,这就是“市”。城里总是有市,市形成街道,这街道名往往就是“市”。如东市、西市、牛市、骡马市、菜市、皮市等。

还有一些街道的名称与某个特殊的建筑、单位有关。例如,我前些天写过的苏州城里的“前”,如观前、旧学前等等(见拙文《从观前街说“前”》2015-01-09)。又如,济南泉城路西段,过去叫都司门口,那是因为明代的山东都指挥司设在那里。泉城路东段青龙桥西,过去称皇亭门口,那是因为清代在那里有万寿宫,供有皇帝牌位的“万岁亭”俗称皇亭。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1)

过去城市的街巷名称,各地还有许多,如塘、园、场、桥、湾等等。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说“路”和“道”?

据我所知,过去城市中道路似乎没有称某某路和某某道的。

汉语中称道路的字很多,例如,路、道、途、径、蹊、阡、陌等等,过去都不称呼城市道路。

路就是道,是供人行走的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鲁迅先生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是足字旁,道是走之旁。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2)

途也是路。路途。径是小路,双人旁也与走有关。蹊也是小路,称蹊径。阡陌都是田间的路。

这些字中间,途、道、路是可以走车的路,往往是古代的“国道”。据说途宽走一车,道宽二车,路宽三车。它们都不用于城市内的道路名。

道和路都是古代的高级行政或监察区划名称。

战国各国地方先后有郡县。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四十来个郡(王国)辖一千多县。后来,汉代的郡越来越多达一百多个,于是设十三个州也就是十三刺史部监督这些郡。到了东汉后期,州就正式成了管郡的一级行政机构。经过南北朝的大混乱,州、郡数量都大到难以数清的地步。

隋、唐都精简并合并州郡,取消郡,最后统一称州,但唐代仍有三百多州。于是,设“道”以监督这些州。一开始是十道,后来十五道。

这些道的面积都非常大。如江南道为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后分江南东道约为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南西道为今江西、湖南。又如河北道为今河北、东三省及黑龙江之北直至萨哈林岛的广大地区。陇西道包括了今甘肃、新疆直到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最后藩镇割据,道就管起了州,近乎一级行政机构。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3)

唐开元29年(741年) 河北道南部,当时的北京还是幽州。 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宋代改道称路,当然职能上也还有些不同。由于地域小了很多,路的数目却增加了许多,这样,路的面积一般也小了一些。

两浙路为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后来又分浙西(钱塘江北)和浙东(钱塘江南)两路。京东路为今山东、河南东部,到金代改称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如今意义上的“山东”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4)

天庆元年(1111年),北京当时为辽南京城,位于辽南京道。南京道南边就是北宋的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图源:

元代,路是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面积又比宋、金小了很多,因为它上面多了一级——行省,简称省。例如,当时的“苏州”就称为“平江路”,南京称“建康路(集庆路)”,杭州称“杭州路”,北京为“大都路”等等。但是,道仍然是一级地方高级监察机关,面积还比较大。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5)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时期全图(局部),当时的大都位于大都路。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明代把路改称为府。这才是如今人们还常常提到的济南府、苏州府、常州府、扬州府、杭州府等等众多府治的正式开始。“路”从此从行政区划系列中消失。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6)

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时期全图(局部),当时各省行政区划已经初具雏形。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直到清代,道仍然是省的各个派出机构的名称,例如有名的苏松太道,管着苏州、松江和太仓,后来移至上海,兼管上海海关,那里是清代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7)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元时期全图,当时的京师位于直隶。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因而,在清代以前,道和路都难以成为城市道路的名称。

到了民国年间,地方行政为省、县两级,道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都被取消,而路早在明代就没有了行政区划或行政机构的名分。

这样,路和道就分别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才正式登上了城市道路名称的舞台。

清末和民国初,各地方道路开始“现代化”。过去,除了京城的“御街”之外,各地的街道都非常狭窄,所谓“大街”也就三米来宽。而新建或改造后的主要街道大多有十来米甚至十多米宽,于是就改称为“”,以示其新其大。这样,某某马路、某某路的名称在各地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如今大多数城市中的某某路大多出现在民国年间。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8)

1947年3月13日,南沟沿大街改为“佟麟阁路”。

有的地方,如天津、东三省等地。则用“道”来称呼那里新建的城市道路。

到了今天,道路的现代化是过去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的,道和路的最大宽度似乎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很多地方甚至用“某某大道”来称呼,似乎想表示比一般的“道”和“路”更宽大气派。

这就是今天的道和路名称的来历。


关于街、巷、弄、里、胡同、坊、市、道、路,您有哪些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转自科学网,

原题《说“街、巷、弄、里、坊、市、道、路”及其他》,

作者冯大诚。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19)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20)

老北京胡同里的门联越来越少了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21)

西单堂子胡同 是怎么从花街柳巷变成城中闹市的?

三坊七巷步行街规划(街巷弄)(22)

​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