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三去哥哥”推荐了“与无尤”的“译解道德经”,打开“与无尤”词条,好评如潮,有的说在《道德经》译解领域,与无尤是一座令人无法逾越的高峰,还有的说“与无尤”是继天才王弼之后的“千年解老第一人”。

看了一下“与无尤”先生的前言介绍后,很是兴奋,因为与无尤先生将《道德经》定位为“教导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教科书,强调的是国家治理这一核心命题”。

老子的道德经解释最好的是谁(被誉为继王弼之后)(1)

选了几个章节的确过瘾。但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比如传本24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与无尤先生对于这一章德理解,不能完全赞同。他的“译解”是:

有些不常听到的话,反而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狂风不会持续吹一个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狂风和暴雨的呢?是天地。天地的妄作非为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与道同合;修德的人,一定要与德同合;妄作非为的人;一定是背离了道。与德同合的人,道也会亲近他;背离德的人,道也会远离他。有的人对这些话的相信程度不够,有的人根本不相信这些话。

老子的道德经解释最好的是谁(被誉为继王弼之后)(2)

对与无尤先生‘’译解的质疑,首先就是第一句话,“希言自然”怎么回事“有些不常听到的话,反而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何况既然是“教导统治者”的教科书,为什么把“言”理解为“说话”呢?作为统治者,希言、不言、贵言、不辞等,涉及的都是不要频繁颁发政令干涉民众,让民众有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空间,以实现“无不为”之目的。

还有一个更难理解的是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这一句在帛书《老子》里,是放在17章“太上,下知有之”里面的),与无尤先生把它解释为:有的人对这些话的相信程度不够,有的人根本不相信这些话——如此解释,很难把它与“帝王教科书”联系在一起。

老子的道德经解释最好的是谁(被誉为继王弼之后)(3)

站在少年天才王弼肩上的“与先生”,这句话的解释还不如河上公和王弼。

河上公的解释: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其实说句大白话就是:你玩我,我就玩你。

王弼的解释是: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表达的还是“君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所以,任何一个解老、注老的名家,包括历史上的韩非、严遵、唐玄宗、王安石,宗教界人物吕洞宾、黄元吉、憨山大师蔡德清等,现代的大家任继愈、陈鼓应、傅佩荣、王德峰这些名教授,以及民间学者南怀瑾、曾仕强等等,他们对《老子》的注解只能给我们一个导引,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但都不可能完全接近老子,有的甚至是演义或者是演绎。

老子的道德经解释最好的是谁(被誉为继王弼之后)(4)

对于这一章的理解,我还是坚持从老子跟侯王对话的场景入手,来理解“希言自然”:

希言:从字面上理解当然是少说话,这是合乎道的。但作为侯王,应该理解为少发号施令,避免“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状况的发生。

自然。这里的“自然”与“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自然”是一回事。自然即自成、天成,本来如何就如何的意思。

全章大意是:

少发号施令,少干涉,事物会按其本性发展完成。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之妄为尚不能长久,况且人呢?

所以,顺承“道”者,他会跟道是一体的,顺承“德”者,他和德是一体的,违逆、失去“道”“德”者,(以“仁义礼”作为者),他和“失”是一体的,与“得”一体的人,道也乐于成全他;与“失”一体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