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一国之都该拥有怎样的风采?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险要的军事地形,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还是雄厚的经济实力?

答案是全部。

作为向世界递出的第一张形象名片,首都的整体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它不应该是片面的代名词,而是在各方面都有着出彩的地方,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得是排得上号的。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

北京天安门

这一点,想必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定都北京就可以看出一二。

其当时还被称为北平的北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无一不是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城市。

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这样的历史机遇,还真的就只有北京集齐了。

那么在11个城市中,北京是如何拔得头筹,成为我们的首都呢?

强大的都城预选名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成为大大小小封建王朝都城的城市,细细数来不下百余个。

当然,就算抛开那些短暂且极小的地方政权,中央集权的大古都也得两只手才能数得过来。

由此可见,在选定都城这件事上,解放前的北平,在共计11座备选的城市中,其实并不是最为突出的。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2)

北平老照片

因为它的竞争对手是:延安、西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和哈尔滨这10座优势突出的城市。

“一路向西,翻越高山,到延安去,麻木恐惧的灵魂应该苏醒了。”

“有志青年都到延安去。”

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有着极为优越的革命文化底蕴与政治条件。

在这里,走出了无数位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是中华革命人才的培育摇篮,上榜新中国首都预选名单自然也很正常。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古都。

西安、洛阳和开封是闻名全国的古都,见证过无数封建王朝的兴衰,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

尤其洛阳和开封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这里地势开阔,延伸性极佳,人口密集且开发性极高,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3)

洛阳老照片

而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和重庆就更不用说了,在古时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且地势极为险要。

其中重庆在南京沦陷后,也成为了全国第二个经济政治中心,发挥着属于陪都的城市能量。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繁华富裕,在诗人笔下颇具“王者之气”的南京,在中华民国建立时被选定为首都。

在此之前,这座江汉中心城市也见证过多个王朝的兴盛与覆灭。

曾经悲情沧桑的南京城,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科教文卫事业上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成就。

广州和上海,都是当时极为发达的海岸城市,经济实力领跑全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4)

上海老照片

至于哈尔滨,那更是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第一个选择定都的城市。

1945年夏天,一群在中苏边境小城苦等43个多月的中国军人,兴奋地向着遥望已久的故土前进。

他们就是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苦苦战斗多年的东北抗日联军,此刻他们的目标正是几百公里外的哈尔滨。

在与苏军的协同战斗下,这一年的8月15日,在东北作威作福14年的日本关东军终于兵败撤退,哈尔滨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迎来解放的大城市。

但此时的东北要塞城市,还未完全迎来属于自己的黎明。

国民党接管下的一百多天里,整个哈尔滨处在完全停摆状态,工厂停产,物价猛涨,经济十分萧条。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5)

李兆麟

而随着苏军宣布撤出东北,整个社会的混乱不断升级,当著名抗日将领李兆麟被暗杀后,这种矛盾冲突达到了顶峰。

中国共产党响应当地社会各界的联名号召,在三五九旅的冲锋下,于1946年4月26日,完全击溃国民党军队,成功彻底解放整个哈尔滨。

并在此成立了哈尔滨市政府,中共中央东北局等也都迁驻到此。

此时的哈尔滨,背靠苏联老大哥,完全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启各类工厂,迅速恢复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业,成为支援东北乃至全国解放事业的后方大基地。

从安全性与当时的工业发展而言,哈尔滨是最能稳定并迅速建立新政权的城市。

“这个会议地点,就定在哈尔滨。”

“就目前的战事情况,哈尔滨还是更为适宜。”

哈尔滨曾被拟定为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地,还被批为“特别城市”。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6)

哈尔滨

而这一切为定都做准备的行动,其实已经早有预兆。

按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在打响解放哈尔滨的枪声前,就已经按照计划从延安向承德转移,打算把这里作为连接哈尔滨的中转地点。

当时的中央警备团也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队由吴烈将军带领,提前赶往承德准备驻地。

可见,哈尔滨作为首都这件事,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可是这一切,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但凡都城的选择,从来不只是某个单一标准下的产物,其中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非常之多。

那如果让你提出选择建议,你又会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一座城市能否作为一国首都呢?

其实,标准答案,老祖宗们早已经给出来了。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7)

传承千古的选择标准

“王者受命创制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从以上的文字不难看出,要成为国都,必须集治民、卫国卫民、富民利民与教民于一身。

要遵循“险、富 、便 、美”的原则,地理位置上绝不可偏安一隅。

我们来对照这些标准,看看北京到底符合了几条。

北京是一座在历史文化熏陶下的美丽之城。

乍看之下,新中国今日的首都北京,似乎缺少了许多传奇色彩,但如果你细读历史,就会发现北京也是一座千年古都。

在周朝灭商后,周武王弟弟燕召公扩张封地,吞并了当时的蓟国,并在如今的北京建立都城。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8)

而后历经鲜卑前燕、契丹辽国、女真大金、蒙古元朝、朱氏明王朝再到满族清王朝,北京的国都历史超过了800年,而建城时间更是长达3000年。

所以,就历史文化底蕴而言,纵使北京不如西安的十三朝都城历史悠久,也没有洛阳、开封这样璀璨千年的中原文化,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印记。

除去历史文化沉淀,接下来定都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就是地理位置。

北京地处险要,有着得天得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且经济发展较快。

同时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上,更有着极为特殊的纽带意义。

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向东可延伸至渤海,向南连接华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长城沿线有着居庸、古北、榆林等重要关口。

北京正处雄关要道,军事战略意义非凡。

而作为大运河的终点站,北京四通八达,水源也很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经济发展很繁荣。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9)

同时作为沟通东北、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中间站,北京为融合多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按照老祖宗的这一套标准来说,北京的综合实力相较均衡,入选也很合理。

那么,其他10座城市又为何落选了呢?

“南京作为国民党的首都,自古龙盘虎踞,地势险要,但是从曾经的历史来看,但凡建都于此的王朝都很短命。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历史宿命感,可是从南京所处位置来看,它离东南沿海距离太近,按照当前的国际形势,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南京目前最大的缺陷,所以,决不能定都南京。”

“西安的位置太偏西了,如今已不是秦汉隋唐,中国经济重心也都向着沿海与江南地区转移,因此西安也不合适做首都。”

“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目前经济问题十分突出,在短时间内,这种经济困境很难得到改善,再加上黄河水患与交通问题,也不具备作为首都的条件。”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0)

王稼祥

这是中共苏联问题专家王稼祥对首都问题选定的看法,当时的他担任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是位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家。

而以此类推,剩余的其他几座城市,自然也可被一一排除。

作为首选的哈尔滨太靠近苏联与外蒙,位置过于靠北,天气十分寒冷。

一旦苏联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则整个新中国政府都将处于危险之中,而且这也不符合中国一贯定都的战略标准与交通要求。

同样的,纵观整个世界,少有国家会将自己的首都定在沿海地区,这里地势过低,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外敌威胁。

而成都与重庆从军事上而言,虽然易守难攻但却极易被困,一旦发生任何的外部变故,都将难以进行反击。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1)

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也同样如此,随着战火的侵袭,这座革命老区早已民不聊生,经济凋敝,水资源极为紧张,并不是定都的最好选择。

由此可见,古代先贤与中共领导人们的定都标准,都是不谋而合。

那么,北京是不是就此顺利成为了定都首选呢?

其实,真正让这一切尘埃落定的,还在于这座封建社会后期最后的都城,那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北平,最好不要打。”

这是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上,毛主席最早提出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后考虑建都北平做准备。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2)

毛主席

“蒋介石定都南京,靠的是江浙一带的资本家,我们建都北平,就需要找到我们的基础,他们就是广大的工人阶级与劳动群众们。”

1948年11月8日,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明确表达了要将国都定在北平的意见。

“稼祥,你认为我们应该在哪里定都,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认为北平最合适。”

王稼祥沉思片刻,分别从北平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经济状况和中国民众对最后几百年京城的认可,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顺利进入北平城的。”

现在的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解放军进驻北平城是迟早的事,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王稼祥也为中国革命事业即将成功而欢喜。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3)

“是啊,我们就要进入北平了,希望北平不要再燃战火,能够和平进入。”

毛主席按下心中的千万思绪,静静地遥望着北平城的方向,心中对于定都北平的事情,有了更为坚定的决心。

北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王朝的都城,拥有着最为接近历史时代浪潮的政治文化熏陶。

也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各类古城建筑,在曾经的抗日战争中,所受到的战火摧残也相对较少。

所以要想以最短的时间与最小的代价举办新中国的建国大典,基础设施完善的北平,显然是最符合当初中国实际情况的。

因此,毛主席一再叮嘱,要尽全力保护好这座历史古都,保障北平群众的财产安全与未来首都的基础设施。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4)

“一定要注意攻城部队和卫戍部队的纪律。”

“要通知部队,注意保护好清华、燕京等在内的学校和各类名胜古迹。”

平津战役打响那一刻,远在西北坡的毛主席一直关注着整个战事的变化,不断致电前方司令部,为保存北平城市的完整性而努力。

当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眼看着攻城大战一触即发,毛主席再度于当晚拍去电报。

要求解放军司令部与北平城内清华、燕京等高校师生取得联系,商讨如何在北平攻城战中将损失降到最低。

解放军立即派人秘密拜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帮助下,他们在地图上圈出了北平重要的古迹与建筑,避免炮火对其造成损毁。

与此同时,北平解放军积极与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进行沟通,为和平解放北平不断努力。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5)

傅作义

最终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交出了北平政权,解放军大部队成功进驻了少有损伤的北平古都。

“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建立联合政府,同时,定都北平。”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大会上,毛主席对定都北平一事,做出了明确指示。

至此,中共党内对于定都北平一事达成了统一意见。

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各界对于这一消息却并不清楚,北平各界还在积极转达想要新中国建都北平的意见。

西北坡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移驻北平,这也终于给了社会各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的新中国首都城市已经选定。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6)

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3月25日,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北平西苑机场会见了各界代表,同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新华通讯社当晚就向全国民众与全世界广播了这一消息,北平各界人士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大会召开,毛主席在13日下午的会议上,发表了简短演讲,郑重向各界宣布了定都北平的决定。

同时为表明新中国是与国民政府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权,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这一举措,正好响应了当时北平各界在和平解放前所提出的改名意见。

北京这个名字,是自明成祖朱棣开始,为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而取的。

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后,北京再度被改回北平。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毛主席这次坚决地改名行动,正是向社会各界表明了新中国始终头顶“人民”,与蒋介石专制独裁的政府完全不同。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并通过《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

再一次明确了新中国定都北平,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的相关决定。

中国的首都在北京,这是被写入中国宪法的第一座城市。

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彻的伟人声音,昭告了世界新中国的成立,也向世界展示了首都北京的风采。

如今的北京,既有着古老中国历史的文化烙印,也有着新型现代大都市的气派。

首都当时定的是北京和哪里(共有11个候选城市)(18)

从红色的城楼,保存得当的故宫与天坛,迂回曲折的老四合院,再到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别致的鸟巢,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这座曾经的古都焕发新机,一切都显得十分和谐。

如今的定都历史读来,不过寥寥几篇文字,可是其中所蕴藏的先辈奋斗,却是说不尽道不清。

想来只有让现代北京最大限度发挥其纽带作用,方才不会辜负曾经为这座城付出无数心血的老一辈革命者们。

参考文献:

[1]丁洁.新中国定都北平的由来[J].北京观察,2021(06):40-41.

[2]孙文晔.定都北京[J].决策探索(上),2019(04):60-64.

[3]李自华,王蕾.毛泽东与新中国定都北平的重要决策[J].北京档案,2012(08):8-11 69.

[4]王聚英,张迎潮,尤秀斌.定都北京是人民与历史的选择[J].文史精华,2009(08):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