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讲述泗水革命先辈旗帜下的故事。

《旗帜下的故事》栏目,通过讲述我县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作出牺牲和努力的革命先辈们的故事,让我们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精神风范。

播出时间:周二 周四

播出平台:“爱泗水”客户端

泗水融媒微信公众号

泗水融媒头条号

宋振忠红色经典故事4分钟(旗帜下的故事赤胆忠心)(1)

【旗帜下的故事】赤胆忠心 艰苦朴素—魏璧轩同志革命历程剪辑(下)

赤胆忠心 艰苦朴素

——魏璧轩同志革命历程剪辑(下)

英勇悲壮 守卫戈山

1943年底,鲁南一地委派周林、彭彬、赵协海和孔震等同志,协同圣水峪芦山区区委书记魏璧轩深入戈山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民兵,扩大抗日力量。戈山一带抗日团体蓬蓬勃勃地建立起来了,他们扒公路,设路障,拦军车……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扬言要向戈山人民施行残酷的报复。

1944年6月~11月,日伪军纠集兵力先后四次围攻戈山,戈山人民奋起抵抗,日伪连遭失败。魏璧轩同志当时曾作诗一首:

戈山人民斗志昂,

鬼子汉奸休猖狂。

四次进攻遭惨败,

秋后蚂蚱活不长。

1944年10月,伪十军荣子恒部由费县转驻泗水城。1945年2月2日,我鲁南三团和鲁中部队在我地方部队和民兵配合下,一举攻克了泗水城,全歼伪十军和泗水伪政权,击毙伪十军军长荣子恒以下一百二十余人及日军指挥官石川以下二十余人,俘敌师长和伪县长李香亭等近两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驻兖州的日军得悉泗水城告急,立即调集兖州、邹县、曲阜的日伪军一千五百余名,于二月五日夜间向泗水城扑来。不料我军已撤出泗水城,日伪军扑了个空。敌人增援未成,恼羞成怒,即扑向戈山。天将拂晓,敌人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戈山,大炮支在公路上,重机枪架在村西北房家楼上,轻机枪支在后桥上,一场恶战将要爆发了。

二区区委书记魏璧轩听到消息后,迅即奔赴戈山,是时,敌我双方已拉开阵势。魏璧轩同志向干部群众作了简短动员:“敌人这次来势汹汹,兵力雄厚,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我们各组织团体一面要狠狠打击敌人,一面尽快做好群众的转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话音刚落,炮火铺天盖地袭来,敌人开始进攻了。村长李运常和妇救会组织群众转移,魏璧轩同志和村支书张从山,民兵大队长李汉柱指挥民兵用抬杆、步枪、土炮、手榴弹、地雷、石头迎头痛击敌人,区中队长赵协海带领区队赶来增援。北围墙三十多丈被敌人炮火轰倒,魏璧轩同志带领民兵迅速堵上。上午,敌人组织了两次进攻,由于戈山人民坚强抵抗,日伪军未能攻进戈山村寨。

午后,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发起了攻击,北围墙被全部轰倒,形势异常严峻。魏璧轩同志对刘孝谟说:“你先带领一部分群众突围,抓紧与主力部队联系。”又将一个公文包交给刘孝谟:“这里边是地方党组织和党员登记表,还有一些文件,要切实保存好。”刘孝谟同志接过公文包,郑重地表示:“魏书记你放心,有我在就有公文包在!”他怀揣公文包,身背一名受重伤的民兵,带领部分群众,与敌人周旋到下午两点才突围出来。

戈山村民同仇敌忾,冒死守圩寨,但终因敌强我弱,最后失守。日军进村后,实施了残酷的大屠杀。戈山群众被杀九十六人,受伤一百三十二人,烧毁房屋一千二百余间,烧死牲畜二百八十一头,铸成泗水人民抗战以来的最大血案。

直到下午五点,这些双手沾满戈山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兽性已尽,遂抬着三十二具尸体,伴着六十四个伤号狼狈归巢。

魏璧轩同志在这次战斗中也负了伤。事后,他不顾伤痛,积极带领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慰抚殉难群众家属。

艰苦朴素受到毛主席称赞

全国胜利后,部分地方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农村进入城市。魏璧轩同志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毛主席指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像口头禅似的处处宣传这两句话,要周围的同志都保持战争年代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1950年魏璧轩同志任平邑县副县长时,穿的还是带掌的布鞋,吸的仍是旱烟袋。由于他紧密联系群众,生活艰苦朴素,工作认真踏实,被评为模范县长。

1952年冬,魏璧轩同志调中央政法干校学习。一天,毛主席、周总理、汪东兴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该校。毛主席等进入学员宿舍,发现魏璧轩同志床上铺的盖的是粗布被褥,枕头是一个包袱,枕头边放着一杆旱烟袋,床前放着一双带掌的粗布鞋,衣架上挂着一件老山羊皮大衣。毛主席在床前停住了脚步,察看着这一切。汪东兴同志上前轻轻拍了拍熟睡着的魏璧轩,魏璧轩同志睁眼一看:“啊!毛主席!”忙欠身欲起。毛主席说:“别起、别起。”又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是从山东平邑县来的。”毛主席以赞扬的口吻说:“平邑是老革命根据地嘛,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由是,魏璧轩同志学习期满后,组织决定将他留在政务院内务部,任民政司第一秘书。

魏璧轩同志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受到毛主席赞扬,留到中央机关工作,当时在平邑、泗水两县传为佳话。

1954年古历腊月十六日,魏璧轩同志接到家中母亲病故的电报,请假回家奔丧。内务部送来一副挽联,上写着:“看到了新中国五年建设可以含笑泉下,未来的社会主义尚待我辈奋发努力。内务部敬挽。”魏璧轩同志手捧挽联,抱痛离京,千里奔丧,安葬慈母。

坚持正义 身陷逆境

魏璧轩同志1955年调到四川省民政厅任救济科长。他牢记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工作认真负责,却被一部分人视为“土气”,“太认真、不灵活”。久而久之,相互之间产生了隔阂。1958年,民政厅副厅长甘××挪用救济款几十万元作为别用,身为救济科科长的魏璧轩同志,坚持上级规定的“救济款不准挪用”的原则,坚决抵制这种错误做法,因而得罪了领导和一部分人。在整风反右运动中,有人挟嫌报复,魏璧轩同志被打成反社会主义分子,开除党籍,撤职并降三级(原十五级降为十八级)留用,后调到成都铁路局车务段任主任。1960年又调到四川省内江市车务段材料厂任主任。1961年因政治压力,加之身体不好,申请退休。

退休后,魏璧轩同志闲居无聊,追思往事,经常挥毫作诗,述怀言志。兹录几首,以见情怀:

忆往昔

忆昔倭寇到鲁南,重重妖雾罩人间。

敌伪顽匪逞凶暴,人民大众受苦难。

救国图存挺身出,风暴险阻敢当先。

强敌顽匪消除尽,换来今日好河山。

余本山区一庸人,披荆斩棘三十春。

艰苦岁月钢铁志,残酷斗争不屈身。

斗敌斗顽怀赤胆,对党对民报忠心。

问余何故能为此,端赖党的培育深。

问余何事闷悠悠,物换星移已白头,

回忆往事知多少?恰似海市现蜃楼。

魏璧轩同志身陷逆境达二十年之久,政治上、思想上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总有一天能公正地对待这些历史的不平,但又感慨年老体弱,不能再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中去,因作自感诗一首:

自 感

年老体弱欲何之,阅古研今脑钝迟。

老骥伏枥恰相似,志在千里是胡思。

闷来寂寞访挚友,闲时有兴诵古诗。

老朽之我何所愿,但盼四化实现时。

平反昭雪 恢复原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这次运动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彻底进行复查、审理。魏璧轩同志含冤负屈二十年,终于1979年2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官复原职,又晋升一级,为行政十四级干部,再度革命历程。但岁月蹉跎,时光难再,魏璧轩同志此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他荣回原单位后,因年迈体弱,力不从心,即申请离休。

一天,他从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苏东坡重游西湖有感,即赋诗两首,以抒情怀:

其一

西湖名胜自古留,东坡何能再重游?

古人才华今人慕,故作此曲志同流。

其二

东坡诗词系佳文,曾将西湖喻美人。

岁月悠悠已千载,湖在人去美名存。

归去兮 两袖清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魏璧轩同志自离休后,终日思念亲人、战友,思念艰苦奋战过的家乡故土,于1979年10月回泗水扫墓、探亲、访友。临行前,爱人刘翠如准备给他做身毛料衣服穿着回家,他执意不肯,说:“穿得好了,乡亲们会不认得我了。”

车到泗水,魏璧轩同志思绪万千。从车站步行十八里来到生育他的北孙徐村。“想见慈颜空流泪,欲听教诲杳无音”,魏璧轩同志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走向他父母坟前,深深地行了三鞠躬礼,肃穆伫立,良久依依,不忍离去。

魏璧轩同志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建设时期呕心沥血,为民解除疾苦,为党分忧解愁,却身陷逆境,遭受政治迫害,致使身染肺癌,医治无效,不幸于1987年5月1日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岁。根据魏璧轩同志生前一贯作风,丧事从简,举行了由领导和魏璧轩同志亲属及生前友好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灵堂前挂着挽联,其文是:“为革命抛家舍业一心一意,求真理历经坎坷不屈不挠。”横批是:“忠耿千秋。”

以史为鉴,以文会友。我们是魏璧轩同志的亲属、亲戚、战友,对魏璧轩同志生前经历知之较多,但战争年代及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很少在一个省区、同一单位工作,所见所闻又多受局限,且年代久远,对其史事了解得断断续续,谨记其革命历程剪辑,并以此与其当年战友共同回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魏璧轩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党中央号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过二年紧日子,度过暂时困难的今天,仍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挂一漏万,疏漏不足之处,尚祈魏璧轩同志当年的战友及同时经历逆境的同志多加补充,并批评指正。

(撰稿人:魏东臣 刘化冰 刘孝沂)

1990年6月

宋振忠红色经典故事4分钟(旗帜下的故事赤胆忠心)(2)

朗诵:李艳琳

泗水县融媒体中心广播节目部主任,国家一级播音员,山东省艺术类播音主持考官,TV小记者团指导老师,曾主持《泗水新闻》、《聚焦民生》等栏目,现主持《政风行风热线》,作品多次在省、市广播电视系统评比中获奖。播音标准规范,清晰流畅,主持风格自然大方、亲切朴实。

摘自中共泗水县委党史研究室《永恒的丰碑》

中共泗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整理

本平台每天推送文章和视频,除特别标明来源外,均为泗水县融媒体中心官方独家稿件和视频,喜欢可分享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公众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