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分年龄来讨论,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是不同的。

幼儿园阶段

如果孩子是在幼儿园,那外号一般没什么,往往是孩子为了好玩起的,并不是歧视孩子。你可以针对外号给孩子做一些改变,往往孩子就不会叫了。

如果孩子还不改,那你可以找下老师,让老师说一下。幼儿园的孩子是比较听老师话的,也比较崇拜老师,所以如果老师针对外号作一番解释,甚至禁止孩子,往往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再不行,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转学,幼儿园转学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也就不会有人再叫他外号了。

孩子被其他孩子起外号(孩子被人起外号)(1)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

小学阶段比较特殊,在小学3年级之前,孩子跟幼儿园的孩子差别不大,父母可以采用上面幼儿园的处置方法。

但是如果是3年级之后,尤其是孩子上初中进入青春期之后,那孩子取外号的目的就不一样了。这时候的外号往往就带有很强的歧视,是在攻击孩子,父母就要特别重视了。

3年级之后,孩子心智开始成熟,早的就开始进入青春期了,这时候孩子会有比较强的对比心理,他们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同时,他们也喜欢运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来太高自己,变相的提高自己,所以这时候的外号往往就不是开玩笑了,而是带有攻击意味了。

这时候找老师反映已经不管用了,因为孩子已经不听老师的了,甚至如果你找老师的话,孩子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

那怎么办呢?只有两个方法:

一是转学

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转学,或者是转班级。一般来说转班级也不好使,因为还是在一个学校里,他的外号还会传过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转学。

一旦转学,新的环境下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外号,他也就不受外号的影响了。

孩子被其他孩子起外号(孩子被人起外号)(2)

二是调节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直面问题

虽然说转学的方法简单直接,但是显然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所以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不转学,唯一的方法就是调节孩子的心理,从孩子角度解决外号问题,如果孩子敢于直面外号,也不在意外号,那外号也就没什么影响了。

那如何操作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外号进行分析,分析外号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外号往往是针对孩子的某个特点,特别是外在形象的特点,比如说胖了、残疾了等等,这样的特点明显了,因此就容易被其他学生针对,就会起相应的外号。

对于这样的外号,如果能改变,那我们就帮助孩子改变,比如说如果是胖的话,那就帮助孩子减肥。没有了外号产生的基础,那孩子也就不会被外号所困扰。

但如果不能改变,比如说身体有残疾,那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从多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接纳外号,而不是抗拒外号。父母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类似的励志电影或者书籍,比如说《阿甘正传》中阿甘就是残疾的,也不妨碍他成功。再比如说《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这反而激励他更加努力,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让孩子从多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接受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这反而容易激发孩子,让他变得更加奋发图强。

孩子被其他孩子起外号(孩子被人起外号)(3)

事实上,那些让孩子特别在意的外号,背后隐含的意思往往是孩子的自卑、不自信的所在。就比如说别的同学因为他胖给他起了个胖子的外号,如果他非常在乎,那说明他也很在意自己的胖。否则如果他不在意自己的外号,说明他也不在意自己的胖。因此那些外号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痛苦的点。如果父母及时认识并抓住,反而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新的成长。

当然,如果经过努力之后,孩子还是无法接受,那父母就需要表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背后的,是他最坚强的后盾。父母可以采取一些相对激烈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孩子,比如说直接去学校对他的班级的同学说不要再叫自己孩子外号。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他的爱,有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使得他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