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永远也吃不胖的瘦子,当你小心翼翼,他却能大快朵颐,当你为体重发愁觉得连呼吸都会长肉时,他半夜还在撸串喝啤酒,然后发条朋友圈并艾特你:出来嗨皮啊?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

今天就来聊聊,为啥有人咋吃都不胖?让我们从一档BBC的节目开始,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个被称为减肥圈“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

这档BBC科教片的原名是“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取材于2007年伦敦Horizon节目组策划的一场针对瘦子、为期四周的“过度饮食”试验。

节目组征集了10名志愿者,3名女性,7名男性,平均体重为63kg,他们平日里从未有过节食意识和行为,属于怎么吃都不会胖的那种人。

试验内容简单粗暴,要求他们每天必须摄入至少5000大卡的热量,同时活动量不超过5000步,为期28天,以此观察受试者的体重变化情况。

5000大卡是什么概念呢?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70KG的健康成年男子在从事轻体力劳动状态下,一天需摄入2250大卡热量,因此5000大卡相当于要求他们把每日摄入至少翻了一倍不止。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2)

试验之前,志愿者们都格外嚣张,纷纷扬言吃再多体重也不会变,那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劲儿,像极了当年没经过社会毒打的我们。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3)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远非预想中轻松,志愿者们上来就被满满一桌高热量、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震住了。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4)

奶酪、蛋糕、汉堡、薯条、炸鸡、饮料,总之什么腻就得吃什么,隔着屏幕都能让你感到肥油在流动。

我知道你们想说:“放着,我来!”但对于这群瘦子而言,看到这些食物,第一反应并不是美味,而是恐怖。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5)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饮食要维持28天,天天如此,顿顿如此,宛如集中营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

为了防止作弊,大家还必须戴上计步器,保证每天活动量在5000步以下,在确保志愿者们只吃不动这件事上,节目组可谓良苦用心。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6)

于是,志愿者们开始肆(被)意(迫)狂吃,就比如这位精神小伙儿,他在第一天吃下了2块巧克力蛋糕、许多坚果、牛奶、肉饼、一整块涂满芝士的披萨、一瓶果汁、一桶冰激凌、若干油炸食品、外加几个汉堡和蔬菜……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7)

虽然在我看来,这都是真爱,但这位小哥却被整吐了,他表示吃这么多难以忍受。

大家生无可恋的享用着各色美食,这种被食物KPI逼疯的痛苦或许减肥人士永远都不会懂。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8)

即使投机取巧,比如偷偷催吐,比如选用热量密度更大的食物诸如巧克力,又或者将冰激凌就着糖浆一起喝以节省胃部空间,志愿者们依然十分痛苦。

因为他们单纯为了吃而吃,并没获得任何快乐和幸福感,限制运动,使原本困难的任务更显艰巨。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9)

过程推进到四分之一,大家的体重就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当为期一月的试验结束时,这些当初号称怎么吃都不会胖的人—全部发胖!

在“高热量摄入 限制运动”的双重攻势下,没有人可以幸免,所以怎么吃都不会胖?不存在的。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0)

但是,每个人的增重幅度和形态变化,却不尽相同,体重涨幅最大的接近10%,最少的只有5%。

最惊人的是一位亚裔小哥,虽然增重4.5KG,但仅有2%是脂肪,同时基础代谢提升了30%,意味着他光吃不练,四周涨了4公斤多的肌肉!

这尼玛,就离谱!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1)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2)

更可气的还在后面。当志愿者们回归日常生活和饮食,体重又很快瘦了回去。

研究小组为此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不仅从小到大一直很瘦,而且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特点:能够有效控制食欲。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3)

从某种层面,在进食问题上其实存在两种人:一种是饱了就会停嘴;另一种是饱了也能再吃。

对第一种人,对“吃饱”有清晰的概念,饱了就是饱了,一口都不会多吃,即使极品珍馐,也味同嚼蜡。

而第二种人,对“吃饱”没有准确的体会,就算满足了能量需求,依然可以多吃两口。

相信很多胖子都属于第二种,在下也不例外。我这半辈子,从来就不知道“吃饱”啥意思,在我的字典里,只有“饿”和“撑”,至于什么每餐要吃七分饱,滚犊子吧。

医学认为,所谓的“易瘦体质”和“天生肥胖”,大多与一种专门控制食欲的FTO基因有关。

FTO基因专门管理人们的食欲,在不饿的状态下还能继续吃东西的人群,该基因的表现程度更加明显。

为了进一步探究肥胖的真相,科学家们专门针对儿童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在已经吃饱的孩子身旁放上一些小饼干,观察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有些孩子会把小饼干推开,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而有些小孩,会不时放下手中的画笔,享用零食。

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模式其实在幼儿甚至更早就已建立,你的胃口大小与对美食的欲望,在小时候便表露无遗。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4)

一方面,FTO基因表现明显的人群,大脑接受“吃饱信号”时较为迟缓,经年累月下来,就会额外摄入许多不必要的热量,而该基因表现不明显的人群,则不用时时刻刻与进食欲望做意志斗争。

另一方面,医学界早已明确,人体中的脂肪细胞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幼年生长阶段一旦生成了过多的脂肪细胞,将会影响一生,而减肥仅仅能让细胞变小,数量却不会减少,想要彻底消灭脂肪细胞,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实现。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5)

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知否知否凭啥体质易瘦)(16)

在节目的最后,科学家们给出以下结论: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抛开病理原因,这世界上不存在吃不胖的人,你所看到身边的现象,很可能只是错觉。号称吃不胖的人,要么根本就没吃多少(不想吃或者吃不下),要么就是运动量特别大。

当然,不能否认世上确实存在个别奇人异士,就如科教片中的亚裔小哥,但那是科学家们该关注的事,我等凡夫俗子就别瞎操心了。

对于个例的盲目崇拜和无谓纠结,或者把肥胖的罪魁祸首全部推给基因,这不是成年人该有的态度,“胖死得了”,是不负责任的逃避。

一定意义上,胖子才是天选之子。人类为了抵御饥荒,通过上万年的进化才逐渐获得将热量转变为脂肪的能力,狂吃不胖的人无法储存脂肪,意味着更难适应缺衣少粮的艰苦生活。

沧海桑田之后,今天已基本不用再为食物担忧,面对肥胖问题,我们应该认清现实,虽然“出身”难以改变,但通过努力来换取回报,依然可以实现体重上的逆天改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