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无锡宁波对比(宁波无锡公布目标)(1)

最近,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各大城市纷纷公布了未来5年的新蓝图。

与青岛同处在一个段位的宁波、无锡、长沙等城市亮出了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数字。

无论是目前处于领先的宁波,还是稍微有点落后的长沙,GDP目标都在2万亿之上。

当然,由于疫情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经济前行的不确定性增多,目标能否达成充满未知。

不过,3座城市既然喊出2万亿,肯定经过了仔细考量,综合了风险因素,是建立在各自城市基础与实力之上的。

青岛从去年开始就喊出在全国“争先进位”。以当下的态势,抛开“争先进位”不谈,即使想“不掉队”,2万亿可能是基本门槛。

青岛无锡宁波对比(宁波无锡公布目标)(2)

1

4座城市2021年GDP排名,宁波位次最高,青岛次之,无锡和长沙紧随其后。排名最末的长沙与最靠前的宁波,相差约1300亿。

未来5年的增长目标,宁波定的最高。

4月9日,在宁波两会上,代市长汤飞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万元和6万元。

2021年宁波GDP为1.45万亿,要完成目标,5年增量为7500亿。

无锡和长沙的“标准”稍低,但也瞄准了2万亿。

无锡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动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台阶,人均GDP保持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稳定,

长沙未来五年主要预期指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省会首位度超过30%;常住人口达1200万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万元左右。

如此算下来,无锡要达成目标,5年增量约6000亿;长沙的增量约6800亿。

2

到目前,青岛尚未公布未来5年的具体GDP增幅目标。

但参考同级别城市,青岛的目标应该不会低于2万亿,也不能低于2万亿。

至于会不会是这个数字,或者青岛能不能迈上2万亿,可以从各区市确定的发展目标中得到部分答案。

青岛10个区市中,西海岸、市南、崂山、平度、李沧,明确列出了2026年要达到的GDP总额。

青岛无锡宁波对比(宁波无锡公布目标)(3)

由上图计算,5个区市的增量预计为3498亿元。

此外,莱西提出到202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此计算,莱西的GDP总额也奔向1000亿了。

胶州、即墨、城阳以及市北均未明确提出增幅、总量等具体目标数字。但是,胶州、即墨、城阳,可参考市南的增量,也就是每个区市约600亿元;市北与崂山体量相当,可以参考崂山的增幅,但作为老城区,市北应该会比崂山少不少。

保守算下来,10区市增量约6000亿。再加上市级的部分,2026年青岛GDP应该能过2万亿。但与宁波的差距,存在被拉大的可能。

青岛无锡宁波对比(宁波无锡公布目标)(4)

3

客观而言,所有城市定的目标,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才能顺利实现。

目前青岛的态势优于长沙,但与宁波和无锡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

宁波和无锡的工业规模大、产业链成熟,拉动经济的引擎强劲。

宁波拥有两大有望冲击万亿级的产业,一是石化,二是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等产业,则正迈向5000亿级。

2021年,宁波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达2.21万亿,是青岛的一倍。

宁波现在要做的,首先是在疫情之下保持乃至提升现在的规模,同时向高端制造迈进。

这一点从宁波2022年工作重点中就能体现出来。

宁波今年工作的第一大任务是给企业减负,“全力以赴惠企助企,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计划全年为企业减负500亿。

无锡规上工业产值也在两万亿以上,并具有清晰的产业链。

2021年,无锡16个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1.7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1%。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特钢、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纺织、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软件、高端装备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

而青岛仍在重振制造业的中途,具备实力的产业集群也就家电、汽车等几个。

青岛无锡宁波对比(宁波无锡公布目标)(5)

4

所以,青岛将“双招双引”放在极为重要位置,以期用更多的项目拉动经济增速,架起青岛经济新的脊梁。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件事必须做好。一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落地能称之为龙头的项目。

为什么要紧盯龙头项目?京东方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

2021年10月,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在西海岸开建,总投资超过80亿。

这个项目落地前后,上下游配套项目就来到了青岛。

在京东方项目开工之前,达亿星5G AI智能高端新材料项目在董家口经济区开工,总投资20亿元。

随后,在京东方生产基地隔壁,青岛首个光电显示产业园——中南高科芯海林青岛光电产业园项目培土奠基,总投资约35亿元。

最近一个开工的配套项目是万达光电,投资达30亿。

粗略计算,京东方的落地,仅配套项目投资已经85亿,这还不算未来的产出。

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制造业是最有保障的引擎。如果青岛不想掉队,或者能具备争先进位的实力,抓大项目,尤其是制造业大项目,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