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的起源

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话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闽南和台湾,还有广东潮汕、海南沿海及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2007年,闽南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为4692万人,仍为世界100大语言之一。

闽南语五大分支(原来闽南语的形成跟)(1)

闽南语系(泉漳片、潮汕片、海南闽语、台湾话)

衣冠南渡怎么来的

汉代以前,住在福建的人被称为闽越的少数民族。而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台湾移民构成

闽南语至今保留古汉语辞语

闽南语的白读音可追溯到晋代,文读音可追溯隋唐时期,至今超过一千年历史,许多古籍用闽南语朗读都比普通话朗读押韵、通顺很多(如岳飞的《满江红》等),日语、韩语、甚至泰语、越南语的很多辞汇发音都跟闽南语十分接近,而并不是接近於普通话。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留有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莫(不要)、日头(太阳)、暗冥(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等等,还可举出大量古诗文例子为证:闽南话把“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

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

闽南语五大分支(原来闽南语的形成跟)(2)

每个地方的闽南话各有异同,而他讲的闽南话也许是每个闽南人的共同回忆

闽南语使用人数

感谢网友的指正,根据目前网上所能找到的几组数据,作补充说明。由于闽南语人口统计方式的差异,有按母语统计,有按使用人口统计,另有闽南语直属分支语言(如海南话、雷州话等)统计上的误差,数据上会有所出入,仅作参考。

维基百科的数据如下:截止1996年,全球以闽南语(包括潮汕话、海南话等)为母语的人数约为80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18名,在中国境内中仅次于以官话(北方话)、吴语为母语的人数。2007年,闽南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为4692万人,仍为世界100大语言之一。

2012年泉州网刊载《闽南语牛!全球语种人口第21名》节选如下:1999年联合国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共有4900多万人讲闽南话。根据维基百科最新统计,目前有约7000万人使用闽南语,闽南语在全世界数千种语种中位列第21名。“4900多万”这个数据只是单指狭义上的纯闽南语使用人数,如果加上闽南语次方言潮汕话、海南话等,全球使用闽南语的人数在7000万至1亿多人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