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最新一年的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根据今天发布的排名结果,铜陵入列“三线城市”。

名单中一线城市有4个,新一线城市15个,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70个,四线城市90个,五线城市129个。省会合肥为二线城市,同样入列三线城市的省内城市还有芜湖、蚌埠、阜阳 。

完整榜单:

2018年中国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包含338个地级以上城市)

一线城市(4个)

上海市

北京市

深圳市

广州市

新一线城市(15个)

成都市

杭州市

重庆市

武汉市

苏州市

西安市

天津市

自《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以来,一线城市的位次三年来首次发生了变化,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创新程度的未来可塑性指数中,北京依旧排名第一,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却比去年下降了一位。

深圳的商业魅力指数在今年超越了广州,成为榜单的第三名。除了专利数量连年居首,GDP也在2017年突破2万亿元,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创新土壤,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长力在中国一线城市梯队中更加突显出来。

在新一线城市中,无锡经过一年的蛰伏重返新一线;重庆、苏州、郑州是位次连续3年上升的3个城市。而东北城市持续衰落,沈阳的排名下降了1位,大连已经跌出新一线城市名单,落到昆明之后的第21位。

越来越多城市都充分意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今年年初,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吸引高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落户。这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更是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的抢滩。

多样开放的城市空间与创新人才是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对所有城市来说,发展之道或许并不在于追赶当前的产业风口。集结吸引最优质的人才和资源,在新的机遇到来前做好准备,才能在适当时机最大程度地激发城市能量。这也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设定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指数算法时所坚持的价值观。

城市更新与治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从上到下,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值得像一家公司的经营者一样去思考市场中的供需关系,理解城市人真正想要怎样的多元空间与生活方式,理解人们为什么宁愿抛弃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一座城市,理解人们心中想要寻找的理想城市是什么样的。

基于此,我们才有可能将所有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都装进城市这个复杂而有趣的有机体之中,并在未来居住在一座真正的“理想城市”。

以下将解读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和计算方式: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1)

|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2)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3)

| B 城市枢纽性 |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4)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5)

| C 城市人活跃度 |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6)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7)

| D 生活方式多样性 |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8)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9)

| E 未来可塑性 |

铜陵市为国家几线城市(铜陵为三线城市)(10)

未来可塑性指数试图观察的是城市在未来能给予人们多少想象和可塑空间。我们试图在这一指标中观察两种对年轻人就业和定居产生影响的力量:良好的创业氛围、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着年轻人来到城市;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又让人们不得不在生存与生活间作出选择。在这两种拉力与推力的拉锯战中,前者的影响力更占主导。

创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潜力的重要一环,初创公司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之一。杭州、成都创业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仅次于一线城市,是创业环境最好的新一线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稳定的来源,然而这并不代表城市就拥有更多人才。南京是优质高校生源最丰富的新一线城市,但却也同时面临较低的毕业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核心是,让人留下来。

这一指数还考虑了城市人消费行为中的商品信息关注度、会员用户情况。越来越多追求理性与品质的消费行为,会给城市商业带来新的升级空间。

城市的GDP和人口数据也在这里纳入考量。在考虑规模基数的前提下,不同级别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长瓶颈的能力多少给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也让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



来源 / 第一财经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