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道理(学要深细而时习之)(1)

書元

《菜根谭》中说:

“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

急就者非邃养。

施为宜似千钧之弩,

轻发者无宏功。”

人之为学,当于所学磨砺自己。学了去做去用,看看能不能用能不能做,能不能用于实践。金经百炼,去粗了成精了纯粹了。人之为学做事,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要精益求精,都要深细。都要深细是说学的和做的过程要深得下去细得下来。为学做事当在深、细二字上下功夫。急就者非邃养,无论为学做事等要用了而去急就,才赶紧去学,非邃养也,不是深细之学,急就会因不深细而得皮毛而已。

民国时期,有一大儒家曰熊十力,毓老师(毓鋆先生)十分推崇,认为民国以来,一人而已!毓老师说,熊十力跑第一棒,我们奉元跑第二棒。意思是要为往圣继绝学。毓老师对熊子的肯定和推崇可见一斑了。毓老师精研过熊子的书籍,我读过熊子的《原儒》、《读经示要》、《乾坤衍》。对熊子也十分推崇,认为熊子是做了为往圣继绝学的事。

熊十力说读书就两个字:深和细。毓老师说读书要: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其实也就是熊子的要深下去细下来。养成这样的读书习惯,能深能细。学问何愁不精?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是遵循了的,从读《大学》和《中庸》开始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大学》和《中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入手处。在我看来,深是经,细是纬,深细是经纬之道,经天纬地谓之文。人能经天纬地了就是能干事了。

急就者非邃养,轻发者无宏功。千钧之弩,不下大力气拉圆拉正,箭自然射不正射不远,即无宏功。人于学问做事不去深养细致自己,自然也成不了百炼之金,学问因不深不细而不精。

愿我们“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什么意思呢?学能深细,学的东西要得其精髓,无论什么时代,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都能依其精髓,根据时代的变化而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能用还能干事。这才是“学而时习之”的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