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逢立春,家里都会做一种卷饼。记忆中觉得特别好吃,而且倍受亲友夸赞。那时在我的叫嚷下,每年立春以外的日子家里也会做几次。亲友来家,如果被祖父赋予选择餐食的权利,大多会说:“吃卷饼吧。”几十年过去了,偶尔还会有人提起:“你家的春饼真好吃。”现在想来,当时四合院院里院外的老邻居及现在的亲朋,似乎除了我家之外,极少有人家做过这种卷饼。也许我家是满族的缘故吧,也许这种卷饼是满族的传统餐食吧。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1)

母亲做这种卷饼的手艺来源于祖父。祖父从哪里学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记得那时祖母吃卷饼是特别讲究的,要把豆芽长长的根须一根根摘掉。坐在炕上,一摘就是小半天,以致我小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吃带根须的炒豆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又吃上了。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2)

这种卷饼有两个特色,一是菜品是固定的,一是烙出的饼薄如蝉翼。

从我有记忆到上大学离家,每年立春家里都会做卷饼。而这十多年间的卷饼菜品几乎是一致的,有炒酸菜丝,炒粉丝,炒豆芽,韭菜炒鸡蛋和炒肉丝,还有自家做的焖酱和细葱丝。每年菜品不同的是,炒肉丝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印象中最奢华的一次有好多盘炒肉丝:猪肉丝、羊肉丝、牛肉丝、狍子肉丝、野鸡肉丝、鹿肉丝,而更多的时候只有猪肉丝或牛羊肉丝。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3)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4)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5)

成长的岁月里,吃过好多家春饼店。卷饼菜品也尝试过各种搭配,总是感觉不如记忆味道来得舒畅。忽然觉得,那几种菜品似乎是历经岁月、千淘万漉精选出来的:酸菜粉丝是北方人冬季的最爱;炒豆芽给软糯的卷饼增添了爽脆的口感;黄黄绿绿的韭菜炒鸡蛋既活跃了卷饼的颜色,又能应“吃卷饼咬春”之景,没有绿色哪里像春天来临?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6)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7)

卷饼离不开配菜,但最重要的是饼。无论哈尔滨的老昌春饼还是榆林镇筋饼或横道河子春饼,烙出来的饼都没有我记忆中的薄而筋道。

小时候,每次做春饼,母亲只负责烙,祖父负责和面、擀饼。耳濡目染,我也学到了些要领。偶尔兴起,给家人做一顿,也常“遭表扬”。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8)

要领一是要用滚开的水和面。用开水烫面揉好放凉待用。如果水不够温度,后面所有步骤“徒劳无功”。

要领二是用少许油让饼更薄。小时候,祖父做春饼都会让我用小碗装两勺“荤油”(就是肥猪肉熬的油,凝固后呈雪白色。古人叫凝脂,常用“肤如凝脂”来形容女子长得白)放到火炉上。“荤油”遇热会变成液体。凉透的面揪成剂子,擀成比饺子皮稍大的面皮。用小匙子在面皮的一面均匀地、薄薄地涂上一层“液体荤油”,把两个面皮有油的一面合在一起。然后再把这个面皮擀成饼。你可以擀成超乎相象的“薄”,完全不用担心分不开。现在人家多没有“荤油”,也可用豆油代替,只是不要把面皮擀太薄,否则分不开。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9)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10)

要领三是烙饼时只要能分成两张即熟。锅烧热直接放擀成型的薄饼。看到锅里的饼鼓起来,迅速翻过来烙另一面,再看到鼓起来就可以抓起来分成两张了。一张薄饼就这样变成了两张更薄的饼。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11)

这样烙成的饼,既薄又筋道,即便放到第二天早晨依旧柔软。在“工匠精神”日益缺失的城市饭店中,这样的饼是见不到的。春饼店中,蒸出来的薄筋饼缺少淡淡的麦香味,机器做出来的薄饼象从油里捞出来似的,备受诟病;而烙出来的成对春饼总是厚到没有分不开的风险。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12)

春饼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把春饼平放于托盘中,抹上薄薄一层酱、放匀葱丝后才能放其他菜品,否则酱就不会均匀,影响口感。其他菜品比例可随自己口味调配,但传统上多是以酸菜粉丝为主。放好菜后,折起其中一头再卷起来。这样卷饼,能从头吃到尾,应和立春伊始“有头有尾”之意。

这才是东北最好的春饼(哈尔滨民间的满族传统春饼)(13)

春饼的历史极为久远,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晋朝。起于晋朝,兴于唐宋,传承于元明清。虽和春卷同源,但不能混为一谈。不管哪个朝代,立春时节吃春饼都有“咬春”之意,祈盼人寿年丰。祖父不在了,祖父的春饼手艺也没有完全传承,但每逢立春我还是会给家人做一次“炫耀”一番。中华民族节日的仪式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立春在即,你也何妨动手做一次春饼,尝一尝北方满族传统春饼的味道,迎一迎即将吹遍每一个角落的春风!

【作者简介】窥谷客者,龙江人氏。幼顽劣,幸得祖父严教。承家学渊源,蒙名师点化,学成于师范大学。杏坛执教廿载,芬芳桃李无数。不惑之年,厌世俗名利之扰,慕山水田园之乐。纵马龙冮,遍寻桃源之趣,怀家乡扬名宿愿;信笔华夏,尽享舌尖之味,抱文化传承宏志。含英咀华,会文字之妙;乐山悦水,见愚庸之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