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楼荟萃华西坝刘 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华西坝楼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华西坝楼盘
群楼荟萃华西坝
刘 畅
1 最壮丽的怀德堂
20世纪初,英国建筑设计师弗列特·荣杜易(Fred Rowntee,1861—1927年)不远万里来到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把西方最时髦的贵格大学建筑风格引入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建筑设计,并借鉴故宫建筑群以及川西民居风格,开启中西融合的“中国式新建筑”实践,在华西坝上留下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设计。这些建筑布局对称,青砖黛瓦,画栋雕梁,从 布局到 风格在当时都算是独一无二。梁思成对此评价说:“这些中国早期古典复兴式建筑极其重要。”
怀德堂(The Whiting Memorial Administration Building)是美国人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儿捐建的,于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它是华西协合大学的第一栋公共核心建筑,也是最壮丽的楼堂,又名事务所,最初系校务行政机构所在,直到今天依然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行政办公楼。
怀德堂老照片(图片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怀德堂为两层砖木结构大楼,长58米,宽31米。在建筑格局上,主楼建于1米多高的长方形石质台基上,台基四周石梯登台、雕栏围护;前庭6根大红明柱,使整个大楼显得宽敞宏大,辉煌壮丽,突显了开放与包容的理念。 华丽大气的正面造型仿照了故宫里的中轴大殿或孔庙大成殿格局,当时中国教会大学众多,有类似高大宽敞台基和前庭廊柱的建筑却十分罕见。
在楼体造型上,怀德堂采用H型平面对称造型,其两侧厢房突出,一个横向歇山顶与两个纵向歇山顶相交组合,西式贵格建筑传统双重“山”字形布局佐以双侧对称而又参差不齐的侧楼,使整个建筑大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远超传统中式楼宇或其他中西融合教会大楼所采用的简单砖块式或面包式单体形态。地基采用拱墙结构,既通风、防潮,又牢固、省料。入口前廊二重檐是具备四川建筑特色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楼顶的西式老虎窗和高烟囱,既显示出大学主楼楼体的富丽华贵,又增加楼房采光和取暖的实用性。
怀德堂(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
在外部特征上,怀德堂青砖贴身,黛瓦盖顶,配以大红明柱、大红檐板和大红门窗框格,点缀绿窗和其他不同的色彩,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以红为主的“红绿配”主调。四角外柱上有八个西方风情及艺术感十足的红色飞狮造型,或许就是大学勇往向前、开拓前进精神的体现。瓦当上特意镶有华西协合大学古典雅致的图章,具有浓厚的中国味。正脊、侧脊上脊兽的造型多为龙头鱼身,是地道的“鱼龙混杂”,趣味得体。大门内外两层门框上装饰吉祥白鹤的图案,精美高雅。门檐和左右屋檐上采用半弧形“唐破风”檐饰,与直线屋檐相比多了灵动、美观、典雅的视觉感受。两侧设置弧窗和浮雕墙饰,正面是富有日本风貌的西木雕大门,或许是日本“民艺运动”热潮中得到大加推崇的日式艺术风格。
在内部结构上,怀德堂实现了中西合璧的最高水平。除了将中国传统的平衡、对称、穿斗、抬梁运用自如外,楼堂内更多地是地道斜梁、扶壁、砖墙、壁炉、拱券、拱廊等西方建筑构造,组成了通堂、高大的无柱大厅。外侧仅保留少数的立柱、斜梁支撑,拱券辅助加强支撑,保证了楼房的稳固。宽大的进门大厅采用拱卷和横拱结构,内通道采用典型的一连串哥特式横拱,既作为走廊或主厅的门柱,又形成连续的拱形,产生与教堂相似的空间。二楼基本无柱,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大空间,当年这里被当作学校礼堂,经常举办一些歌舞、音乐会等活动。这样的结构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坚实可靠,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已近百年历史的怀德堂也没有出现松动和断裂迹象。
怀德堂( 图片来源:网络)
这座集华丽外表与实用内部结构于一身的怀德堂,处处展现了中国古典雅美与西方建筑坚实相结合的魅力。无怪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毕启说:“没有谁可以和它(怀德堂)比美,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赞不绝口,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它是四海之内最完美的大楼。”
2 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懋德堂
懋德堂(The Lamont Library and Harvard-yenching Museum)于1916年动工,1926年完工,按建成时间算,为华西坝老建筑中的小字辈,是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而捐建。最初定位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学术场所,是学校图书馆及博物馆所在地,历经百年,藏品十分丰富,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史陈列馆。
懋德堂沿华西协合大学中轴线与怀德堂对称分布,整体造型与怀德堂基本相同,也拥有华西坝建筑群最高端的配置:仿照故宫中轴大殿或孔庙大成殿格局,主楼建于一米多高的长方形石质台基上,台基四周石梯登台、雕栏围护,青砖黛瓦、重檐歇山、彩绘斗拱。于是,人们都亲切地将懋德堂与怀德堂称为“孪生双胞胎”。
荣杜易手绘的懋德堂建成外景图( 图片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不过,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怀德堂是学校行政中心,懋德堂是学校学术中心,二者也有一些区别。在外部特征上,懋德堂并非以大红色为主,而是以绿色为主调,门窗全为绿色,与安静的学术研究环境相呼应。1945年,美国飞虎队员威廉·迪伯(William L.Dibble)在华西坝拍摄了一张彩色照片,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懋德堂是华西坝群楼中唯一的“绿楼”。
懋德堂内部( 图片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在结构上,与怀德堂开放的前庭不同,懋德堂是前置的山墙,以尽可能扩大里面的阅览大厅;侧面取消弧窗和浮雕墙饰,仅设计了一扇日式鸟居风格的假门,作为公共设施的防火必备装置;二楼中空一直到顶,四周为回廊,从而形成巨大中庭室内空间,拥有双层采光效果,更有利于图书阅览,为保障二楼的承重能力,在顶层楼架梁柱结构中央又增加了一根中柱加固。
懋德堂于1926年建成,但其中庭室内空间的构思早在1912年的初始设计方案中就已经形成,因而其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中庭建筑。同时,懋德堂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大图书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第一座具有中心供暖设施的公共建筑。
懋德堂二楼回廊全景(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们甚至从没有听说过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机构或者地方,大家可以自由地免费借阅,学习了解任何知识,从炒菜、缝衣,到建楼、医病,无所不有。进入仿若宫殿式的建筑,走进阅览大厅,会觉得豁然开朗,整栋大楼内部是一个高大宽敞明亮的通堂大厅,桌椅齐备, 窗明几净,藏书丰富。阅览室的走道中间铺有地毯,避免让行人的脚步声打扰看书之人。高大的梁柱上雕龙画凤,具有中国宫殿式风格。支撑着二楼回廊的立柱上有古朴可爱、在西方象征睿智多识的猫头鹰浮雕。与中国人认为的“鬼盯哥儿”不同,猫头鹰在西方是吉兽智鸟,在美国号称“南方哈佛”的休斯顿莱斯大学校徽就是一只猫头鹰。靠窗的墙边安装了暖气片,是当时成都人从未见过的洋玩意儿,也是荣杜易在回忆华西建筑设计时唯一提到的一件引以为豪的成果,他说: “(懋德堂供暖系统)不只是中国,也是远东的第一个中心供暖系统。”懋德堂也是华西协合大学所有建筑中唯一安装中心供暖的大楼,足见荣杜易对提供师生安心读书环境的重视。
懋德堂立柱上的猫头鹰浮雕(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
3 漂亮的万德堂
万德堂(The Vandeman Memorial Hall)建于1920年,又称万德门、明德学舍、万德门纪念堂,系美国浸礼会万德门夫妇捐建,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华西坝最漂亮的一栋楼。在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礼堂建成之前,拥有豪华双层阶梯讲演厅的万德堂就是较大规模学校庆典活动和每周主日礼拜聚会的唯一地点。
万德堂(图片来源:华声论坛)
万德堂长40.7米,宽17.7米,略小于华西坝其他几栋楼,但装饰得体,显得小巧玲珑且精美秀丽。整体呈贵格建筑“山”字形平面和立面双平衡对称的布局,两端连接部比其他教学楼稍短,侧楼位居后侧,前后凸出。屋顶属混合重檐大屋顶,正面及侧面中心位置都为双重檐歇山式大屋顶,主楼侧面则为单檐歇山顶。楼顶正中有一个双层八角攒尖顶楼亭,与成都望江楼的造型十分相似,因而有人将其称为“华西坝望江楼”。大楼有两层明楼,顶部内有阁楼式空间,最下层为半地下室,所以实际利用空间为四层。两层明楼采用宽大的哥特式尖拱玻璃窗,保证了大厅有足够的自然光照明。
万德堂侧面近观(图片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万德堂的大门比较独特。由于有半地下室,大楼门前设置了较高的石梯,使得万德堂的门前台阶略高于华西坝其他大楼;门脸设有双层直线型中式浮雕门檐,檐下为与中国寺庙大门相似的对称三拱门;门饰采用花纹、鸟兽浮雕,具有浓郁的古典美;门口有四座类似中国庙堂前石狮或麒麟抱鼓的扶屏,加以四根浮雕型立柱,把大门修饰得古色古香、端庄典雅。进门后有内置石梯,在西方,王宫、殿堂等 比较庄严肃穆的建筑多会采用内梯,有的甚至要攀登三层以上,才能到达正殿。可以看出,万德堂在外观上极力展现中国特色,但台阶、窗户等细节以及大楼内部又带有浓厚西式风格,是荣杜易中西融合建筑的又一典范。
1959年,成都市政规划建设“中轴线”人民南路,正好位于“中轴线”上的万德堂被迫迁建。迁建后的万德堂位于钟楼东侧,尽管采取“描图摄影,一砖一瓦,原貌复原,异地重建”,但由于迁建区域面积有限等客观原因,新万德堂只保留了与原来相似的主要建筑形式,背后侧楼、尖顶楼亭等均不复存在,窗户的样式也被改变,与原貌差距很大。在使用功能上,新万德堂已不再是昔日作为庆典活动和每周主日礼拜聚会的场所,而是成为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
4 最高的赫斐院
要论最高的华西坝老建筑,非赫斐院莫属。赫斐院(The Hart College)又名合德堂,1915年动工,1920年完工,为纪念最早在我国西南地区传教并建立成都教区的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Virgil C. Hart,1840—1904年)而建,因捐款修建者姓氏也为“赫斐”,故得名赫斐院。
赫斐秋(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官网)
赫斐院长53.4米,宽20米,高48米,上下两层楼;采用中西结合方式建造,整体采用山字型布局,以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与单檐歇山顶为主,屋顶上方伸出几个平面对称的西式烟囱;有着与怀德堂、懋德堂一样的青砖黛瓦、东方艺术风格的“唐破风”门檐和窗檐,但它的颜色搭配较为清晰明快,青灰色墙壁上搭配红框绿窗,更显深沉和谐;圆弧形的顶窗,为大楼增添了别样的韵律美。重檐有五层,是华西坝老建筑中最多的。
20世纪30年代的赫斐院(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官网)
远远望去,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大楼中间耸立的那座六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被人们称为华西坝上的“滕王阁”,这也是赫斐院高出华西坝其他建筑的原因所在。塔楼第一重屋檐由12只石刻凤凰支撑,造型精美绝伦。塔楼内部有中心楼梯直达塔顶,塔顶因位置较高,曾长期用作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广播站。塔楼两侧的房间是阶梯大教室,在20世纪30—40年代,曾是华西协合大学举办毕业典礼、讲座等活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的赫斐院(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官网)
赫斐院(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官网)
1921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学院)迁入赫斐院,该楼即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牙科楼。从此,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肇基于斯,它见证了华西口腔作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而薪火相传、百年辉煌的历程,凝聚了几代华西口腔人的情怀。后来,赫斐院改建为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