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18.7%,老龄化社会的状况比预期来得更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构建15分钟养老幸福生活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构建15分钟养老幸福生活圈(守护最美夕阳红)

构建15分钟养老幸福生活圈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18.7%,老龄化社会的状况比预期来得更早。

近日,第二十届“海峡法学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200多名法学专家、学者及法务人士通过线下主会场与线上网络视频会议,围绕“养老服务法治保障研究”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政府兜底,培育机构“造血”功能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如何养老?据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约90%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约5%至7%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养老。这也意味着,居家社区养老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基本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方式。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叶静漪提出要一体化推进“有法依、依法养、养得好”的养老法治向度,明确养老法治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实践取向和目标志向。

《北京市养老机构市场研究报告2020》显示,政府补贴是社区养老机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初始阶段政府的行政推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长期下去,这种管理模式则会阻碍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刘引玲认为,政府应从具体事务中逐步淡出,从更高层面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更多、更大的支持。一是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二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要以分类理念完善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班小辉表示,政府应当发挥养老服务的托底功能,同时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而即将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三审的《福建省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中也专门设置扶持和保障措施一章,明确政府应当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相应的补贴,同时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发展。

福建台湾法律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书娟认为,立法要重点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建议我省在立法中应加强对养老服务供给政府责任的强制性,但放宽对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强制性。“如果政府提供的基本和普惠服务更全面了,将减轻家庭服务,也能促进生育意愿,实现社会良性循环。”

银发经济,让老年人有所为、敢花钱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我国银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所发布的《聚焦银发经济——2019中老年线上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在线上市场,老龄适用产品的供给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而来自全国老龄委的预测数据也显示,到2050年,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至106万亿元左右。

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省在《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中,对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推动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及老年用品行业规范发展也作出了规定。

对此,叶静漪表示充分肯定:“发展银发经济对于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培育壮大新经济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在这一点上与国家‘十四五’规划有很好的衔接。”她建议要突出这一重点,在法规基本原则中增加“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条款。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敏则认为,银发经济不应只关注银发群体的消费服务,还应当关注银发群体的再发展问题。老年人参加劳动同样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这将让银发经济发展有更强的动力。她建议为退休人员再就业设置一种特殊劳动关系,采用更低的法定劳动实践与工资水平,或将减缓企业对雇佣老龄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周思伟认为,生产和消费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两种主要动力。法治需要营造良好的老年人就业环境,保障老年劳动者就业,在立法中明确禁止年龄歧视、为老年人拓宽再就业渠道、开展老龄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让老年人从“有钱花”到“敢花钱”。

记者了解到,《条例(草案修改二稿)》目前已增加了相关规定,强调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权利,明确政府应当加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为。

从业人员,既要留得住也要管得好

随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大、专业能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日渐凸显。

民政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工作人员只有37万人,其中真正的护理员只有20多万人,一个护理员平均要服务近10个老人。养老服务行业如何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喻术红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满足大众普惠制养老服务需求。

“要大幅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收入,让更多人愿意学习养老护理并从事该行业。”刘引玲建议,还可以借鉴“时间银行”的做法,规范志愿者服务,将志愿者服务时数转化为今后享受他人服务时数,让志愿者的奉献行为转化为互助养老的长效收益,使志愿者成为承担照料老人任务的重要人才储备。

我省《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中为养老服务人员设置了专章,在从业人员规范、专业人才培养、养老护理职业等级及薪酬制度、从业人员激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要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制定养老护理员基本工资分级,鼓励实行入职补贴、工龄补贴等,促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合理增长。

不少法律业界人士还提出,在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养老从业人员的监管。福建省社科院法治思想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业业建议,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并加强监督惩戒力度,依法依规从严惩处养老机构欺老、虐老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业禁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