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为上海博物馆特展配套图录。书中收录青铜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共302件(组),包括完整器物图及局部细节呈现,并配有说明文字。另收录两篇重要研究专文,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河南地区的夏商周三代文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讲到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提及“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从历史、艺术、社会、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展示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文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7月30日开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文明的神采与魅力。

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因为自然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名字。

何以中国?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立场审视、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做出多元多维的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

精彩展品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展期为7.30-8.30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高16.5厘米,宽11.0厘米

1984年二里头遗址ⅥM11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4)

跽坐人形玉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5.6厘米,宽2.8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5)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36.0厘米,长46.5厘米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6)

镶嵌绿松石神兽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通高48.0厘米,长47.0厘米,宽27.0厘米

1990年淅川徐家岭M9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7)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8)

亚长方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66.6厘米,柱高13.9厘米

口径26.5–28.2厘米,足高25.6厘米

200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目录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9)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0)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1)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2)

←左右滑动查看→

研究专文

夏商周时期的中原青铜文化

河南博物院 李琴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3)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4)

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上海博物馆 胡嘉麟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5)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6)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7)

精彩内文

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不断强化,诸侯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力呈现飞跃式发展,创造了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与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成熟的文字系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和百家争鸣的思想观念。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8)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19)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0)

禹贡九州,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邦国林立从多元走向一体。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继位,推举联盟首领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代共历14世17王,前后四百余年。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融合孕育出共同的礼乐制度。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规模的城址和大型聚落,揭开了夏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1)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2)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3)

商原是夏王朝东部的方国。商人始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公元前16 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代共历17 世31 王,前后五百余年。商人敬鬼祀神,宗教活动空前发达。开始使用成熟规范的文字,建立了内服、外服并用的复合制国家体系,形成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手工业门类的细化铸就了制造业的辉煌,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商文化对周边方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了以商王朝为核心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文化区域。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4)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5)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6)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7)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8)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29)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0)

周原是商王朝西部的方国。周人始祖后稷,善于农业耕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西周共历11代12王,东周共历25王,前后共八百余年。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核心。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丧失了实际控制天下的能力。诸侯争霸,逐鹿中原,在纵横兼并的过程中,思想和技术广泛传播,文化和民族相互融合,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1)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2)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3)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4)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5)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6)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7)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8)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39)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40)

洛阳市夏商周三代都城(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41)

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周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