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1)

界石铺位于静宁县西北部,是长征中的“领袖驻地”、会师中心。原界石铺道班就座落于这片红色沃土上。

我从2001年底就在静宁公路段工作,曾在段上某篇材料中读到:“静宁公路段于1999年在干线公路实行大道班养护,将静宁、七里、狗娃河、高界、靳寺、新华道班撤销,成立八里养管站。”据了解,这里的高界道班即为界石铺道班,随着界石铺镇历史沿革而更名。成立大道班养护后,高界道班以高界作业点的形式存在,直到2010年高界作业点撤销。

翻开静宁公路段荣誉册,界石铺道班自1959年以来曾受到交通部、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3次,交通厅奖励4次,平凉行署奖励11次、县级奖励5次。我曾在那一面面令人骄傲的奖状前久久驻足,就在这些奖状中,有一面奖状是这样写的:“奖给:赵文秀同志,发展交通、当好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78年5月。”我知道,赵文秀同志之前曾是界石铺道班的班长,我也知道,在1978年底,全省公路里程已达到3.45万公里,但我不知道,全省当时有多少个公路道班,他们是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才能得到这样珍贵的荣誉。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从前的界石铺道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2)

走进记忆里的界石铺道班,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两排平房……这里的天似乎比别处更可爱,天空也更明朗。屋前野草、房檐苔藓,空气中混着泥土和芳草的味道,我的双手插在草丛中,能感觉到野草在手指间向上挺拔的力量。嚼着青草,唇齿间弥漫着涩涩的苦香味,这里不冷清,这里是父辈们和一代代养路工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我愿意久立四方,也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小诗:

老道班

你和那绵延不绝的高界河

一定听到过养路工匆匆的脚步

你和那翠色欲流的大山上的枯藤老树

一定看到过养路工泥泞的脚窝

你和那弯曲盘旋公路的荆棘

也一定感受过养路工洒下的温热汗滴......

“界石铺道班刚解放时叫西兰二十三道班,说它是道班,其实只是路边的一间房,青瓦铺的屋顶,泥巴垒的墙。我是1960年3月在这里参加工作的,当时我们男职工七八个人吃喝住全在里面,住大通铺,又作会议室,女职工住在后面挖的土窑里,现在洋气多了。”已经80多岁的赵老赵吕州先生思维清淅地说,“界石铺道班养护着西兰路440公里至460公里,道班在444公里处,其中沿溪线5公里,山岭路15公里。”

赵老所说的西兰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改线。1960年在我国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时期,因修建静宁东峡水库,占用了西兰公路长6公里的路线,将公路移至北山。由于水库蓄水不断浸淹公路,静宁在设备简陋、施工难度大、粮食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将西兰公路406公里至414公里长 8 公里路段改移东峡山,改线从1963年10月至1965年8月,历时近两年。第二次改线从1971年至1973年,静宁大搞民工建勤整修公路,完成境内西兰公路“三山两川”全长56公里路基的加宽改造任务,使路面由7.5米加宽至10米,基本达到了三级公路的技术标准,同时,全部铺成了渣油沥青路面。第三次西兰公路改建纳入全国公路网国道312线,1993年4月开工,至1995年10月竣工。该改线打通了祁家大山隧道,避开了朱家山和县城。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3)

这里的朱家山,就是界石铺道班养护的15公里山岭路段。我们从静宁县城西行大约20公里处,向南跨越上河桥,就到了朱家山华家岭段的起点,“华家岭路段海拔近2500米,地势高寒,雾重风大,是西兰公路上的一大险隘,司机最为发怵。”赵老说。国道312线在1995年二级路改线完成后,这条陡峭的老路已经不复昨日,但由于华家岭段连接着平凉静宁县、白银会宁县、定西通渭县,这条山路作为国道312线的辅线,仍旧按照原西兰路划分的里程管养维持通行,编号为县道076线界红公路,在2019年随着公路等级的提质升级,路线调整为省道525线三四路和526线邢沙路。

“我们养护的西兰路路段,听进班早的道工说,1952年6月发大水,坡道上吹出了七八个大坑,赵文秀是班长,他带着十几个人一个多月没下山,一个人每天最少要从上河湾里往山上担20担砂石,硬是把路给垫平了……”赵老指着一些洪水依稀的印记兴奋地说,“因为这件事,时任省长邓宝珊将军还对我们道班进行嘉奖,奖状上有省长的签名印章,可惜文革时候遗失了。”

班长赵文秀同志,1920年6月初生,解放前就在西兰路静宁界石至隆德杨家店沿线道班工作,1949年8月静宁解放后,赵文秀就在界石铺道班从事养护工作。

“在1958年开始两年内,公路养护下放公社养护,代表工多至20名,但由于缺乏养护技术和不经常出工,道路失修失养现象严重。当时,过路司机见到代表工讽刺说:‘你们这条路真好看,汽车跳舞轮胎空中转。’路面坑大,影响运输,我的印象中就是长年累月、无休无止地填坑铺砂。”赵老看到现在尚好的砂砾土路肩说,“从1959年11月份正式成立道班养护后,路面缺砂现象严重,赵班长就带领全班道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拉一辆架子车,向朱家山上运砂,每次上山,衣衫全被汗水湿透,我们深深体会到砂砾的宝贵,班组就提出了‘节约用砂、爱砂如命’的口号。在平时养护中,我们就尽量挖出边沟淤砂、清除堆砂砂底,铲起路肩积砂,从各方面搜集养路材料,并且为了进一步节约砂砾,在铺筑路面时,掺加适当胶土作粘结料,铺筑砂土封层,由行车辗压成型……”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4)

就在这条六拐九道坡的山路上,新中国第一代养路工人带领着我,一步步丈量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讲述着他记忆深处的一幕幕。

“赵班长受过旧社会的苦,又亲身尝到新社会的甜,因而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和大家谈心,不断激发工人们的觉悟,当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这个班更加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男同志主动上山干重活,女同志利用休假时间帮助男同志洗衣缝被,因而我们班从60年冬扭转了道路状况下降的局面,至61年冬路况开始回升,62年底路况基本恢复到57年道路技术水平,63年又有提高,期间老班长还出席了省第四届先进生产者会议……”赵老如数家珍地说着,“挺起腰干,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产面貌是我们班的宗旨,花钱把路养不好,我们还算什么养路工人,赵班长经常对我们说。”

我想正是这种高度的主人翁思想,使他们不断奋斗,不断创新,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了达到“少花钱、少用人、养好路”的目的,创造出“砂土封层”的养路经验和公路养护“四勤”“四把关”的养护方法,并在全区得到推广。1965年8月10日,时任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刘铭,还曾带领工作组到平凉公路总段静宁公路段界石铺道班蹲点,与道班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白天与工人一起上路,边劳动边观察和学习道班工人的养路经验;晚上和工人谈心,交流思想,历时半个多月,便总结出班长赵文秀在艰苦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一班人养护好公路的成功经验,并在全省开展了学习推广。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5)

赵老继续讲述着界石铺道班的往事,“由于我们界石铺道班砂路养得好,创造的砂土封层技术在当时全国都很有名气,木匠、石匠、水泥工,各类人才班里应有尽有。”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前面一段100多米长的急流槽,对我说,“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是你父亲曾用石头砌成的流水槽,当时全区还没有人这样砌过,后来也在全总段进行了推广。”我出神地看着,冰凉的石头,极为规则的白灰勾缝,父辈们吃干馍、喝凉水,在艰苦的条件下,得花多久才能精雕细琢地完成!赵老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你看这涵洞,是赵班长带领我们用白灰坐浆,用石头砌成的,那时候没有水泥、钢筋,没有涵管,我们往返十几公里,用扁担、架子车,把几百斤重的石块拉上山,一块块拼出涵洞的洞身。班上的男职工,经常吃住都在山上。”我望着这些石砌的涵洞,有些洞口已被填埋,有些依然完好,后期维修时涂抹的砂浆已经驳落,露出里面整齐的白灰勾缝。

“是什么精神让你们这样战天斗地,创造了公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随着谈话的深入,我问赵老。“除了与各级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工作外,也与班长赵文秀同志真正树立‘以路为业,以班为家’的思想和在工作中事事带头的模范作用分不开......我们班在组织领导、思想教育、生活管理等方面摸索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因而取得了这些骄人的成绩。”我惊讶于赵老的记忆,更被我们第一批养路工人深深震撼,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这条公路上,奋献了自己的一生……

“六七十年代,我十多岁,记忆中我很少看到过父亲,父亲总是在家里有事时,才骑自行车走八十多里路回一趟家,大年三十也是到很晚才回家,春节期间也不多待两天,往往正月初三就要返回单位。”子承父业的赵向忠回忆着他的父亲赵文秀......“我1980年接过父辈的铁锨洋镐成为一名养路工时,母亲告诉过我,父亲十多年在路上运砂主要用肩挑,有时还用驴驮,那时在煤油灯下缝补垫肩是母亲最要紧的活,公路上到60年才有了架子车。现在条件好多了,都有黄翻斗车了……总之都是些让我安心工作的话语。”电话中,赵向忠说,“我刚到道班,赵吕州是班长,每晚由生产检查员组织召开半小时生产碰头会,安排布置第二天工作任务。而且坚持小雨必出工,因为小雨天气出工修整边沟、填补坑槽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好。所以我们班路况质量一直保持得好。”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6)

幼时的赵向忠,一定会憧憬着父亲神奇的工作,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和父亲一样走出大山,来到公路上,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直到1980年他接过父辈的铁锨洋镐成为一名养路工时,才知道父亲为这条路曾经付出过什么。赵向忠继续说着,“一年四季,养路工有忙不完的活,尤其冬春两季的筛砂备料任务,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流结了厚厚的冰,我们一把铁锨、一张筛网、一辆架子车,男职工1天1方,女职工0.8方,会一直持续到三四月。这样的工作,差不多持续了近十五六年,每个道班工人都这样,我们也没有觉得有多辛苦。”

风雨征程,风雪无阻,几多辛苦,也许,在他们心中,只盼望着路好走。只要道路通畅,所有的辛苦便都不值一提。

赵向忠断断续续地说着:“我上班最难忘的是1992年7月12日这一天,我和几个道工在华家岭梁上填补路基缺口,天突然下起如柱的大雨,雨和天分不开,我们就躲在山窑里,等大雨过后,我们刚爬出来,窑就轰得一声,倒塌了,特大暴雨造成公路中断2处,车在路上停了3排,足足有10公里长。那时段上已有四轮车了,就派来了1辆,和道班工人整整抢修了三天两夜才抢通。”据了解,那次全县范围内降雨,高界镇雨情最严重,房屋倒塌不计其数,猪、鸡等家禽在水面漂移,国道312线西河桥水漫过桥面。公路人是用了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填平路上的坑洼,公路人费尽心血修筑的公路,又接受了怎样的考验,答案绝不在老赵这样轻描淡写的描述中。

八盘岭古道(印记追寻老道班不)(7)

人常说,苦心人天不负。可在公路上,尤其八九十年代,华家岭路段的土质路肩、边沟,往往一场大雨,道工的辛苦都付之东流。可天明,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工作还要继续。“我是86年至92年在界石铺道班工作,由于我们班名气大、荣誉多,1992年,平凉公路总段就选定我们班,在华家岭路段修建标准路肩和边沟,我们每天带着标准边沟尺,在路肩挂线、整修,当时总段的孙段长还带队参观观摩学习呢!”时任界石铺道班副班长、统计员的邓刚,兴奋地说着,“92年后我就上学了,但在道班上吃过的苦已变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经验了。”

2003年3月,司康乐任界石铺道班班长,这位在公路上干了三十多年的老公路人前两年才退休。他说:“我在道班,觉得最难干的是修补坑槽,华家岭梁离七里道班最远,当时熬油在七里道班,当油料拉上来时,我们还要起火、加温,山上冷,如果路上带的汽油少点,根本点不了火,一年四五个月都在修补,人跟黑炭一样。好在现在一切都变好了……”

是啊,有志者事竟成,一代代公路人冒严寒、顶酷暑,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用青春和汗水、用理想和信念,一次次筑起了人民群众的平安路、放心路。一条破旧但仍然畅通的公路,承载着一段历史的发展印痕。从砂石路到柏油路,从扁担架子车到拖拉机到四轮车再到大型自卸车,每一代养路工人,都在用他们默默地付出积淀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不变的是他们艰苦创业、甘为路石的精气神。

老道班之精神不老,如醇酿的酒,愈久弥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