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成为唐朝诗坛最著名的一对CP。但是二者的诗作风格大不相同。

“诗圣”杜甫的诗作,大多反映了当朝的民间史实,呈现给人们的是现实的沉重与苦闷,故他的诗被称为“史诗"。而“诗仙”李白的诗作,则主要是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侧重于山水游历,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野望表达对家国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诗作春望)(1)

李白与杜甫蜡像

比如杜甫的著名五律诗《春望》,就充分展现了国破家亡的形势下,作者痛心疾首的悲愤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起兵造反,导致中原天下大乱。次年6月叛军攻陷潼关,后进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带领家眷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成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野望表达对家国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诗作春望)(2)

杜甫

杜甫闻讯,安顿好家眷后,只身一人去投奔肃宗的新朝廷,谁知途中被叛军俘获后解送长安,因为他的官职太小被释放,躲过了一劫。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被叛军占领后的萧条衰败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被叛军占领后的长安郊区衰败残破的景象。

“国破”即指叛军占领首都后,国家的一切都被破坏了,山河虽然还在,但已不是往日市井繁华,人民安居乐业的那个山河。“城春草木深”,描写的是虽然春天依旧到来,但诗人看到的不是万紫千红的美景,而是萧疏的荒野和疯长的衰草。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于是,诗人的内心被这种情绪引领着,即使看到了盛开的鲜花,也觉得花朵与自己一样在为国家的危亡而落泪;看到惊飞的鸟儿,也认为是仇恨叛军而飞走......总之,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唐朝的热爱,对叛军造成的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刻骨铭心。

野望表达对家国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诗作春望)(3)

杜甫

野望表达对家国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诗作春望)(4)

《春望》意境图

诗的后四句,则写出了这场动乱对诗人自己的直接影响。

安史之乱的“烽火”持续三个月,使得大唐通讯联络中断,自己被俘释放后与家人完全断了联系,心中焦急万分。此刻的家书非常珍贵,价值可真抵得过“万金"啊。

诗人在孤身一人焦虑万分的日子里,无可奈何不由得抓耳挠腮。于是,原本已有的白发日渐增多且被自己抓挠得更短,束发的簪子都插不上了(古人男性也用簪子束发)。诗人以此来描述自己困顿焦虑中的表现,显示出因此而日渐衰老的苦闷心情。

总之,这首《春望》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以自己的感同身受,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描述,向人们传达了这种无以复加的悲怆和焦虑,读者能够从中深刻感受到诗人全身心的痛苦......

野望表达对家国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诗作春望)(5)

杜甫的诗作,绝大多数都以现实为主,以百姓和民间疾苦为内容。比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这首《春望》亦是如此。因此,他的作品倍受推崇,他也因此成为民生的代言人,多少朝代过去,一直广为流传。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如韩愈,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等等,都对杜甫赞誉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