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500多年前,发生了一桩因桃子而起的杀人案件。一个文弱书生,不费一兵一卒,仅用两只普普通通的桃子,让三名久经沙场的将军送了性命。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1)

齐国三勇


案件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将军: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个个勇武非常,战功赫赫。而且他们三个意气相投,是结义兄弟。有一天齐国名相晏子出门,碰上了这三位将军坐在地上喝酒聊天。按礼说三位将军看到了上级领导是要行礼的,结果这三位将军非但没行礼,连站都没站起来,只当做没看见。晏子一想不对,这没把我放在眼里啊。

于是乎,回去告诉齐景公,说这三个人关系这么好,还自恃功高,眼里都快没您了。不如除了他们。

结果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案件,文弱书生晏子拿了两只桃子,让三位将军根据功劳大小各自挑了吃。三人互争二桃,各自自刎而死。

就是这么一个案件,放到今天看仍然让人觉得背脊发凉。晏子此计之狠毒,想是历史上再无人能出其右。甚至连诸葛亮都对此嗤鼻: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梁甫吟》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2)

二桃杀三士


但是,其实这事情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决定命运的能力。

(一) 晏子用计杀三士的真正动机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3)

晏子


根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中记载: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看见三位将军,特意快步过去,结果这三人没理他。晏子心里不痛快了,就去齐景公那里告了一状: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可见晏子杀三位将军的原因是他们不尊重自己,看见了也不起身。假如说这个动机成立,晏子起了杀心的话,齐景公会因为晏子这么一句话就同意杀死三个将军吗?更何况这三个每个都是于国于君有莫大功劳的功臣。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4)

齐景公的影视形象


显然不可能,真正的原因在于,齐景公也想杀了他们。

假如把齐国看成一家集团公司,齐景公是董事长兼总裁,晏子相当于总经理,三位将军就是销售部经理。这几个人是利益共同体,作为总经理的晏子,不可能因为三个销售经理功劳大而不尊重自己,就要杀之以后快。更不用说作为总裁的景公,在那个乱世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杀了打市场守四方的功臣,这无异于自断双臂。

那为什么景公还是同意晏子杀了他们三个?情况只有一种,这三人居功自傲,齐景公已经不太能控制得住,他们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景公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齐国,到了景公这一代,公室腐败。时任齐国大夫的田乞以公谋私,收赋税的时候用小斗收回,用大斗借出,借以收买民心。效果不错,齐国民心尽归田氏一族,“齐之民归之如流水”,于是田氏势力越来越强大

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粟)〔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晏子看到这样的情况,知道大事将要不妙,齐国王室危矣,田氏将会取而代之。

“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晏子作为相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削弱田氏的实力。而三位将军之一的田开疆,就是田氏的人,并且手握重兵,一旦行谋逆之事,后果不堪设想。公孙接、古冶子,和田开疆又是结义兄弟,出生入死。如果田开疆谋逆,另两位就算不帮忙,也肯定只会作壁上观。对于齐景公来说,无异于一柄利剑如悬在顶。

于是景公为了维护君权王位,必然会把他们除了,免除后患。这才有了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由此可见,晏子计杀三位将军的真正动机,就是从三位将军见相国不起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这一小细节中看出来“此危国之器也”。为避免将来的祸乱,不得不痛下杀手,除此三人。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5)

田氏代齐


只可惜,田氏在齐国已经是经营时久,根深蒂固。而齐公室昏聩,完全没有警惕心,仅有一个晏子是无法阻挡田氏的。几十年后,田氏把持齐国国政,受封为“齐侯”。“田氏代齐”由此而来。

(二)智伯身死,三家分晋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6)

三家分晋


像这样的事情,历史上还有很多。

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式微,国君大权旁落六位大夫和几个大家族手中。他们各有地盘和武装,相互攻打。最后剩下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这四家中尤以智家势力最大。

后来智家独掌大权,首领称智伯。智伯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各要一万户的封地,魏桓子和韩康子都给了,只有赵襄子不答应。于是智伯就带着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快攻下来的时候,智伯的谋士絺疵(发音:chī cī )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人完全没有战胜的喜悦,反而面有忧色。他就把这个细节告诉了智伯。提醒他:“韩、魏必反矣。”

智伯不以为然,未加防备,结果真如絺疵所言,魏桓子和韩康子暗中与赵襄子密谋,夜袭智伯军队,杀了智伯,并将其满门诛杀。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7)

智伯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三家分智氏之田。 ——《资治通鉴·周纪一》

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想当初智伯独掌晋国大权,何等威风霸气,完全不把其他士大夫放在眼里。族人劝谏:“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如此目中无人。

而谋士絺疵从韩魏两大夫细微的面部表情看出了他们“必反矣”,智伯却没有足够的警惕心,最终导致了丧命失地。

不可谓不悲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事情总是因为最细小的一点疏忽,导致了全盘皆输。只有时时留心,刻刻注意,提高警惕心,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就像唐代的名将郭子仪一样。

(三)唐代郭子仪,名将善终,满门富贵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8)

郭子仪


古语有云:“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每个新的王朝建立都是靠着一群群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救民于水火,得立新君开百年之太平。可是这么多王朝的开国将领,能得善终的却屈指可数。不是莫名横死,就是被新君所杀。

但在唐代却有这么一位将军,平定安史之乱,保全大唐江山,功高盖主,位极人臣。他虽说兵权在握,却数次被剥夺兵权。为官生涯中,屡遭谗言,多次被罢官。不过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重新得到皇家信任,再掌兵权,最后官至太尉,进爵郡王。并且福荫子孙后代,满门富贵。

他就是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一生历经七位皇帝,战功赫赫,天下皆知。几经沉浮而忠心不改,手握重兵却不生异心,活到八十五岁,死后子孙后代均有高官厚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他: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可以看出当时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平头百姓,没有一个不说郭子仪好的。这点看来,郭子仪可以说是古今第一人。为什么郭子仪能成为历史上与皇帝“共保富贵”的特例呢?且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桩小事。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9)

卢杞的影视形象


杞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时尚父子仪病,百官造问,皆不屏姬侍。及闻杞至,子仪悉令屏去,独隐几以待之。杞去,家人问其故,子仪曰“杞形陋而心险,左右见之必笑。若此人得权,即吾族无类矣。”

——《旧唐书·卢杞传》

话说郭子仪有个同事名叫卢杞,相貌奇丑,看着像鬼。一天郭子仪告病在家,文武百官都去看望他,郭子仪都没有屏退姬妾。等听到卢杞来了,郭子仪马上让姬妾都避开,自己独自接待他。卢杞走后,家人不解,郭子仪说:“卢杞样子丑陋,心地却险恶,你们见了肯定会笑他。要是这个人以后得权,那我们家就大祸临头了。”

郭子仪从这点小事中预测了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当时家人觉得郭子仪太过小题大做,可结果正如郭子仪所料,卢杞就是一个内心极其险恶,眦睚(yá zì)必报的人。

后来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对之前得罪过他的人进行了大清洗。与他同朝为官的杨炎,因为觉得卢杞相貌丑陋,还要和他同事,心里不痛快。卢杞就怀恨在心,向皇帝进谗言,将杨炎贬职杀死。

被卢杞陷害的大臣不计其数,但凡过去有点瞧不起他,跟他稍有过节的人,或贬或死。只有郭子仪,卢杞对他尊敬有加,还经常在私下里说郭子仪的好话,哪怕是郭子仪的家人犯了点错,卢杞也不追究。

不得不说正是郭子仪的小心谨慎,才得以免除大祸,保了一家平安。

(四)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分水岭,就在这里

人生十鉴深度解析(能一眼看清事物发展趋势的人)(10)

见微知著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比注重细节更重要的是“见微知著”的能力。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能知道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同时还必须有足够高的警惕心,防范事情往自己所不能把控的方向发展。《韩非子·说林上》提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正是此理。

狂风骤雨不是突然形成,而是从空气中最微小的气流不断运动产生。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细节就能引起巨大的反应。同理,所有巨大的变故也并非突然降临,也是从一个个小细节慢慢演化而来的。

其实所有的一切,早有预兆。

冥冥之中,一直有股力量,不断地通过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提示着我们,危机将至。

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锻炼自己“见微知著”的能力,提高警惕,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如郭子仪一般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万不可学智伯之流,自己疏忽大意,又不听忠臣劝谏,以至一败涂地。

与诸君共勉。



参考资料:

1.《梁甫吟》 诸葛亮

2.《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晏婴

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司马迁

4.《史记·齐太公世家》 司马迁

5.《资治通鉴》 司马光

6.《旧唐书·卢杞传》 刘昫

7.《韩非子·说林上》 韩非

8.百度百科:蝴蝶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