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家里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之类的,有收音机的家庭也不多,看场电影就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娱乐了。
那时,我住在台东延安二路,附近有3家电影院,一家是位于台东一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一处是在台东二路市场楼下面,位于福寺路上的光陆剧院,后改为遵义剧院,这两座影院距我家都只有二、三百米。另一个是台东电影院,以前叫慈光电影院,在威海路北面的云门一路上。
大光明电影院建于1958年,是一座甲级影院。可容纳近千人,楼上有台阶式的座位,就像体育场的看台一样。小时候,在这里看了第一场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又看过故事片《雷锋》等印象深刻,那时看电影大都是学校包场。“文革”期间在这里看的多是纪录影片如《红旗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
光陆影剧院以前是福禄寿大戏院的分院,可演戏也可放映电影。解放后,1952年,京剧名家言少朋曾率领新华旅行剧团,在此演出过《借东风》《甘露寺》等典型马派戏。六十年代上小学时,多次在这里看文艺演出,后来以放电影为主,票价较为便宜。
(九十年代的遵义剧场 摄影:张挺)
“文革”期间改名为遵义剧院,经常放映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票价5分,没有排号,为了抢占一个好座位,开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里拥挤,门卫忙乎的常常连票都来不及收。我背着3岁的弟弟,他的鞋也被挤掉了,安顿下后还忙着回去找鞋。
台东电影院建于1940年,有880个座位,是一座乙级电影院。以前也经常过去看电影,六、七十年代我国与阿尔巴尼亚友好,在这里看过影片《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等。改革开放后影片也多了起来,但电影票也很紧张,有时为了看场好电影常托熟人买票,那时在这里看过不少新影片,如日本电影《望乡》等。
以前,除了在台东看电影以外,常去的还有中山路上的红星电影院、中国影剧院。红星电影院是北洋政府期间,英国资本家李可柏在中山路中部,将一家面包房改建为电影院,取名为中西大影戏院,有400个座位。
1927年,经过扩建后,更名为福禄寿大戏院,楼下楼上共有500多个座位,那时放映的影片多是外国片,也放映部分中国风景片和滑稽影片。解放后改名为红星电影院。
与红星电影院相邻的是中国影剧院,以前叫山东大戏院,建于30年代初,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有750个座位。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开幕,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并聘请“电影皇后”胡蝶前来剪彩。
中国影剧院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分楼上楼下,两侧还有包厢,常常是座无虚席。七、八十年代到中山路看电影的年轻人很多,有时在中国影剧院买不到票就到红星影院买票。
中山路1号,建于1910年,是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作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也称青岛总会)。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改称为“中苏友好协会”。前面一层阅览室 ,后院有一间较大的平房,有时也放电影,它的院子较大,晚上有时放露天电影,记得曾在这里看过电影《红洪湖赤卫队》。
中山路附近的安徽路上有一家金星电影院,建于北洋政府初期,1922年底,起初叫明星大影戏院。该影院规模不大,设施一般,是一座丙级影院,票价较便宜,以前也在这里看过电影,但内容已不记得了。
以前常去的影院还有,市场三路上的东风电影院、李村路上的青岛影剧院。东风电影院是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军军曹三浦爱三,在市场三路东头修建的影院,叫电气馆,有600个座位。解放后改名为友协电影院后改为东风电影院。
改革开放初期,在这里看过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第一次看国外战争动作片,感觉很震撼,后来还看过开禁后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印象都比较深刻。
青岛影剧院是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在李村路12号兴建的一处电影院,起初叫青岛映画剧场,有近1000个座位,其设施是当时岛城最好的,里面上下两层,两侧有供贵客享用的包厢,是一座甲级电影院。在里面看过几场电影,但也没有什么印象了。
泰山路与辽宁路交界的锦州路上有一座胜利电影院,也是日本人三浦所改建,原叫东洋剧场,日本投降后改为胜利影院。“文革”期间改名红光电影院,后来又改回胜利电影院。以前也是经常光顾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在那里看的大都是日本影片,如《追捕》《远山的呼唤》《人证》《生死恋》等。
解放前夕,青岛有11家放电影的影戏院,大都集中在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区有四方剧院,在小村庄人民一路附近,“文革”时改名井冈山电影院,遵化路西头有四方机车厂工人俱乐部礼堂,可容纳1千多人,除了开会,,时也对外售票放映电影,杭州路上有四方工人俱乐部有时也放映电影。
以前,沧口离市中心较远,比较偏僻,又是一个工业区,许多工厂还处在城乡结合部,居民多是工人贫民或农民,这一带没有电影院。40年代,老沧口有一座明月戏院,以演戏为主,后来因不景气,也开始演电影。1955年建起沧口剧院后,明月戏院成了沧口文化馆礼堂,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解放后,青岛电影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5年,在升平路兴建了沧口剧院,也是影戏院,有800个座位。1958年在台东一路建了大光明电影院。在水清沟、沧口又陆续建了水清沟工人俱乐部剧场;沧口工人俱乐部剧场;青岛纺机职工俱乐部剧场。1984年,在兴城路修建了青岛最大的影剧院——楼山剧院,有座席1347个。
随着影剧院的建设,青岛市基本解决了市区电影放映网点的布局问题,八十年代一些老影片重新上映,新影片不断涌现,外国影片也不断引进,看电影的人如潮涌,电影院也异常火爆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连续剧的热播、网络的出现,电影院也渐渐冷落下来,进入21世纪,电影院已退出了娱乐的主角。那些老电影院渐去渐远,有的已改换门庭,有的已拆除消失了,作为一段难忘的历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转公证号《青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