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三个著名的周公庙,分别位于周公的采邑地岐山、营建洛邑的洛阳与周公的封地曲阜。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西北的凤凰山南麓,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面积约61万平方米。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据考证,岐山即周公的采邑地,故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9年下诏在此修建周公庙。
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三千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自唐建周公庙以后,历代不断扩建,现有周公、姜太公、召公、姜嫄、后稷等多个先周历史人物大殿,并辅之亭台楼阁等古建筑三十多座,唐柏汉槐多株,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为“儒道之源、诸子先师”,故被尊为“元圣”。
周公的功绩可概括如下:
1、辅佐武王:辅佐其兄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殷纣王,灭商建周;
2、辅佐成王:在成王年幼时周公代为执政,礼贤下士,勤勉治国,握发吐哺,天下归心;
3、封藩建卫:周公在以前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再分封,将周王的子第、亲戚、功臣、和古代先王贤哲后裔,分封到各地去做首领,让他们代周天子管理地方政务。
4、平定叛乱:周公临难摄政,引发了一些贵族的嫉妒和不满。监督殷人的“三监”(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录父,暗通东夷的徐、奄等17个殷商部落属国发动叛乱。周公帅兵东征,当年诛杀管叔,次年擒杀武庚录父,囚禁蔡叔于国郊,降霍叔处为庶人,用三年时间顺利平定叛乱,还趁胜东进,征服了奄、徐等五十多个小国,使周王朝的疆域得以扩大统治得以稳固。
5、营建洛邑:周王朝政权稳定后,周公认为应该把政治中心迁到天下之中的洛地(今河南洛阳)去。得到成王许可后,周公开始营建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城。
6、制礼作乐:周公从军事和体制上巩固周朝新生政权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完善各类典章制度的订立上,其目的是以礼乐制度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巩固国家新秩序。周礼不仅对国家的政治活动做了规定,而且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也进行了严格约束,这是对西周乃至后世几千年封建社会最伟大的贡献。
7、归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国家局势也已安定,于是周公在东都洛邑举行了隆重仪式还政成王,周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终止了历史上“兄终弟及”制,开创性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存续的法统纽带。
周公最大的功绩就是制礼作乐,他提出并制定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等各种典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周朝近八百年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