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影探(ttyingtan)
1994年,被誉为电影黄金年,又称“上帝最想看电影的一年”。
这一年,从欧美到国内、从大陆至港台,涌现了大批彪炳影史的作品。
不管是《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抑或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这些作品大都时代符号鲜明、历史格局开阔。
众多作品中,有一部乍眼又特别,它不谈时代框架谈个人,不谈英雄主义谈爱情。
但在IMDB榜单上,它位居前三十;在豆瓣TOP250榜单中,它位居第四,打分人数达143万人(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其中百万人给出五星。
它到底有何魔力,恰逢该片上映25年周年,我们来聊聊——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9.14
诞生之初,故事梗概
1993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正在筹拍《第五元素》。
这部故事背景设置于2259年的科幻电影,由于拍摄周期过长、成本过高而迟迟拉不到投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为了留存现下制作团队,吕克·贝松决定先拍一部其它影片“曲线救国”。
于是,他便以《尼基塔》(吕克·贝松1990年作品)为灵感,以让·雷诺为原型。
《尼基塔》中的让·雷诺
用一个月时间写出了新剧本:
一个居住于纽约的意大利杀手,枪法惊人,身手了得,名为Leon。
一个时常遭受家暴的14岁女孩,心智早熟,叛逆坚强,名为Mathilda。
两个人,一栋楼,偶尔说话,极少交集。
直到Mathilda的父亲因私吞毒品引来杀身之祸,全家遭恶警Stan杀害时,Mathilda受Leon搭救幸免于难。
自此,两人交换条件生活在一起,她教他识字,他教她成为杀手复仇。
似真如梦的故事情节,枪战与情感分摊的剧情节奏。
这部影片成功的第一步便是选对了演员。
Leon的角色理所当然敲定了让·雷诺,反派Stan则选择了加里·奥德曼。
加里·奥德曼饰演的Stan
Mathilda的选角比较棘手,年龄不仅要够小,还要满足导演的抽象条件:
让人们以为她懂得性,事实上她不懂。
直到制作人在街上遇到了娜塔丽·波特曼,那时她年仅11岁。
尽管父母一再反对,却拗不过因剧本大受感动的女儿,最终只能妥协。
娜塔丽·波特曼试镜片段
就这样,1993年6月影片正式开拍,10月便完成了拍摄。
一个月剧本创作期,四个月影片拍摄期,横跨法国、美国取景地。
周期虽短却不潦草,成本虽低却不简陋。
这部电影不仅为《第五元素》拉到9000万美元的投资,更为这位法国导演开拓了进军好莱坞之路。
爱它的人称:还未过完一生,我便知这是我最爱的电影。
讨厌它的人称:矫情做作,文艺青年装B标配。
争论虽然直到今天都不止不休,但是导演的用心与意图大家真的留意到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广角特写,视听语言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首尾镜头其实是呼应的。
影片一开始,镜头由森林上空扫过纽约全景,进入一家通心粉店。
最快速的交代环境地点,带观众入戏。
影片结束时,镜头则从Mathilda身上逐渐拉远,依旧是一片森林。
带观众出戏,但这苍郁之色,这渺小人影,又让人多了丝怅惘之感。
首尾呼应算是常见操作,特写与大广角才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
影片开局,Leon初登场,是一段非常经典的人物面部特写。
一分钟,两个人,十句台词,十九个镜头。
未见人全貌,只见其眼、手、嘴,一支烟、一杯牛奶,以及一张照片。
神秘莫测,却又传递了Leon是杀手,店老板是中介,两人合作已久,此次行动计划等诸多信息。
接着,Leon执行杀手任务。
导演没有直接拍爆头、射杀等场景,依旧是几个特写,不惊悚却刺激。
这种留白的方法不仅是为体现Leon身手干净利索,更是对其杀戮形象的“美化”。
如果单看此处不明显,可以对比反派Stan枪杀Mathilda家人的片段。
镜头跟随Stan稳稳的推进,一枪毙命亦或是多次补枪。
画面都十分直接、血腥且残暴。
同样都是杀人,不同的拍摄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人物形象。
前一种重写意,后一种重写实。
但广角镜头造成画面的扭曲变形,导演却从头用到了尾。
以此来凸显画面张力,渲染紧张氛围。
白线为对比线
除了广角与特写镜头,导演对光影的把控也十分惊人,有两处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一是上面说到Leon执行杀手任务时,对方用子弹打穿卷帘门,光线漏进来。
原本黑暗的密室可以视物,却仍保留神秘恐怖的氛围。
这也为接下来,Leon首次正面登场的光线合理性作铺垫。
上:电影截图 下:幕后拍摄
图片来源:光影絮幕
二是Mathilda全家被杀,她请求Leon开门搭救。
此时导演作了逆光处理,Mathilda面部十分暗,正如其绝望的心境。
千钧一发之际,Leon将门打开,Mathilda面部的光比背景还亮。
寓意这是光,也是生的希望。
后来娜塔莉·波特曼自述拍摄这部分时,由于哭不出来而在眼下抹了薄荷味的清凉油。
怪不得悲伤中带着一丝......辣眼。
除了光线,影片中主观化的声音处理方式也可圈可点(有多处,大家在观看时可以留意)。
比如Leon带Mathilda去杀人时,爆炸声起,声音模拟了主角才能体验到的耳鸣效果。
十分真实,也非常具有临场感。
顺便一提,此处被炸的正是导演吕克·贝松本人饰演的路人某。
露脸仅两秒,立马被炸
导演习惯于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制造一些小乐子,带着法国人独有的黑色幽默。
比如,Leon杀人时,突然出现的招待女。
再比如,Stan杀人时,突然出现在走廊的老太太。
这般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初看时只是会心一笑,再品就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其实整体舒适入戏的观影体验,就在于上述这些细节与心思。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观众的情感倾向、正误判断。
让观众随剧情走向起伏跌宕,同人物角色同悲同乐。
角色立体,人物分析
《这个杀手不太冷》角色并不繁多,25年来被反复讨论的只有三位:
Stan ,Leon,Mathilda
加里·奥德曼饰演反派Stan时所贡献的演技,依旧是影帝级的。
癫狂、残暴、神经质,他将这些人物特质融入到举手投足之间。
这段他用鼻子嗅人身上是否有“撒谎的味道”,是他的即兴表演。
搭戏演员的反应,也是真实的。
另外,Stan杀人之前会嗑“药”,杀人时易躁易怒。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他爱莫扎特,也爱贝多芬,还提过一句勃拉姆斯。
这三位都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当古典乐的崇高严谨与强烈的破坏欲和反社会人格结合,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
因此Stan虽然邪恶,但也迷人。
用喜好塑造人物形象,导演在片中运用多次。
小到戏份不多的Stan手下,他在搜寻Mathilda家时,发现一张唱片,大喊“cool”。
这是一张雷鬼专辑《Marcus Children》,正与他雷鬼辫的形象相契合。
大到绝对主角Leon,他爱喝牛奶,喜欢看的电影是《雨中曲》。
作为杀手,他绝对强悍,但个人喜好方面,又显得稚嫩纯真。
让·雷诺曾困惑地问导演:我这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导演回答他:你只有14岁。
而在影片中,Leon曾提到以前他有一位非常爱的女友。
女友父亲反对两人见面并枪杀了女儿,Leon为女友报仇后逃亡到美国。
那年他19岁,之后便沦为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
因此Leon的心理年龄在14岁到19岁之间,是非常符合剧情设定与逻辑的。
而成为杀手的结局,导演也已给出——
就是像日日坐在店里的西装老头,慢慢孤独终老。
幸运的是,Leon遇到了女孩Mathilda。
这个女孩,虽背负仇恨,却狡黠明媚。
她杀人时果敢,落泪时动人,也脆弱也坚强,也幼稚也早熟。
在与Leon的两人关系中,除去两人最后分离的时刻,她始终是主动方。
我独爱她那段表白:
我爱上你了,Leon。
这是我的初恋,你知道吗?
我感觉到了。
我的胃现在很暖和,以前我老是胃痛,但现在没有了。
原本片中有40分钟亲密的镜头,拍摄时主创觉得别扭,后来被剪辑删减。
留下来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便是最好的模样。
不掺情欲,不卖弄色情,只剩两个孤独的人相互取暖。
要爱或死,写在最后
在影片中后段,大胆示爱得不到回应的Mathilda拿枪指着自己说:
我爱你,里昂。我要爱或死。
这般偏执决绝,却不显的突兀。
因为Mathilda的家庭未给过她太多的关爱,Leon就是她黑暗人生中唯一的一束光。
她坚定且明确的追逐着他,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她的态度是“非爱即死”。
与之相对的,Leon是犹豫且谨慎的。
他对爱情的态度就像——
他收留Mathilda的第一晚,他拿枪进卧室准备击毙她杜绝麻烦,最后却只能转身离开。
后来他教Mathilda如何成为优秀的杀手,给她买裙子。
甚至将她的复仇当作他的,并为此赴汤蹈火。
人或许就是因为孤独,才无法拒绝陪伴。
Leon养着一盆绿植,在片中反复出现。
他喜爱这盆绿植的原因是:像我一样,没有根。永远快乐,从不发问。
后来他将这盆绿植给了Mathilda,告诉她:
你让我尝到人生滋味,我开始想要快乐,睡在床上,有牵挂。
“have roots”是对两人关系最好的诠释。
爱是一个灵魂拯救另一个灵魂,一个人温暖另一个人。
让你不想再居无定所、心在漂泊,而是想扎根,想活的快乐踏实。
影片最后,Sting的《Shape of my heart》响起。
多年之后,仍旧记得那个爱喝牛奶的大叔,那个会抽烟的萝莉,那个变态的警察,那个哭得失声的我。
关于作者:影探(ID:ttyingtan),电影专业老司机,推荐真正好看的影视作品,美剧资深鉴赏员,日剧韩剧也是不会错过的!转载请联系影探(ID:ttyingtan)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