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号改元,以迎祥瑞。

谥号、庙号和年号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威,具有深刻的内涵。

各朝代皇帝谥号含金量(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尊称不一样)(1)

汉武帝:谥号“武”

谥号:帝王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过这一制度,汉朝时恢复周制谥号,为历代所沿袭。

一般用一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为美、平、恶三类。

美谥如文、武等。像汉文帝刘恒、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等都是美谥。

平谥如哀、怀等,如汉哀帝刘欣、晋怀帝司马炽等。

恶谥如厉、炀等,像我们熟悉的周厉王姬胡,隋炀帝杨广等。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许可,但是唐朝以后谥号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意味。

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更是长到颠覆我们的常识,他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各朝代皇帝谥号含金量(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尊称不一样)(2)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庙号: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

庙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朝,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

庙号是按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统系列

如西汉高帝刘邦称为太祖,文帝刘恒称为太宗,但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一般都是有功绩者才有,因此有一定的评价性作用。

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国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的称某宗(如唐高祖和唐太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

各朝代皇帝谥号含金量(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尊称不一样)(3)

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帝王纪年所确立的名号

汉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一般认为年号创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自此以后,如果有所谓祥瑞或者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

年号的内涵和更替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年号大多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如乾、德、福、顺等,以应“天瑞”

如武则天当皇帝十五年,年号就用了十三个,其中有四年,一年改元两次。其中几个年号为天授、如意、长安等。

各朝代皇帝谥号含金量(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尊称不一样)(4)

武则天

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经常更改,有的皇帝甚至用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历代帝王的称呼问题

历代帝王的名号较多,但文献及社会上对不同朝代皇帝的称呼有一定的规律。

唐朝之前,多以谥号称呼帝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献帝等。

唐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常常多达一二十字,不便称呼,一般都以庙号称呼帝王,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明清时期,每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用年号称呼明清两代的皇帝,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本文由中外历史之我观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