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溪网

云南省星云湖简介(深度报道星云湖养湖记)(1)

星云湖上的“龙门”是江川区网红打卡点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蕾 文/图

“一天风色归帆饱,万顷烟波画桨柔”是江川人记忆中的星云湖,水美鱼肥的星云湖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江川人民。短短二三十年间,经历了从污染到重生,而今的星云湖在变美变清。碧波荡漾的湖水,如同这个城市强劲不息的脉搏,诉说着这座湖滨之城从“靠湖吃湖”到“全民养湖”的蝶变之路,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褪去污衣 星云湖重返碧水蓝天

今年以来,濒危动物彩鹮、“最美水鸟”紫水鸡相继“打卡”星云湖,诸如此类对水质、生活环境要求较高的水生鸟类的到来,是星云湖水清草丰的美丽注脚。

据相关监测数据,今年1―11月,星云湖综合水质一直保持Ⅴ类,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Ⅴ类、总磷Ⅴ类、高锰酸盐指数Ⅳ类,为2003年以来最好水质。与2019年同期相比,星云湖总磷平均下降52.7%,水质类别优于2019年同期劣Ⅴ类,稳步迈向脱劣目标。江川人民的“母亲湖”再现“如星闪烁、晶亮如云”的丽影,湖面云影天光,如入天空之镜,沿岸莲叶田田,花红柳绿。

云南省星云湖简介(深度报道星云湖养湖记)(2)

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中,经过净化之后的水质达到Ⅳ类。

在位于双桥营的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巨大的机械装置缓缓搅动着已经失去活性的蓝藻,经过藻水分离后,清亮的湖水如泉眼一般涌出。今年年初,分布于星云湖沿岸的5口原位控藻深井和4套水质生态净化系统投入使用,不到一年,1亿多立方米附着着蓝藻水华的水体在这里完成了“透析”,达到Ⅳ类“健康”水质,尾水通过沉管科学循环补充入湖,实现原位水体置换8241万立方米,促进湖体沉水植物等水生态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恢复,重建健康的星云湖水生态系统。

虽不能与机械装备的强大生产力比拟,但“人力”却拥有着破釜沉舟的永动力和面面俱到的精巧劲。星云湖的污染之重,鞭笞着它的子民,在江川大地上催生了一份凝心聚力的坚定信念,如精细的丝线织密织牢了星云湖的保护网。

2020年1月1日,《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施行,星云湖脱劣攻坚战吹响总攻的号角。3月24日,《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治理规划》实施;随后,《星云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9―2035)》编制完成,为星云湖依法治理、系统规划、科学管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今年以来,全面清理整改沿湖“四乱”问题30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4人(次),检查排污企业153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7件,罚款金额171.7万元,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重新注入湖中的不仅有经过净化的Ⅳ类水,更有江川区党委、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围绕到2020年底消除星云湖劣Ⅴ类水质的总体目标,包括环湖截污治污、河道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科学补水、湖滨带生态修复、蓝藻水华处置、超常规应急措施应用7个方面在内的23条脱劣措施落地落实,“控源截污、内源削减、河道整治、水体置换、生态治理”五大工程坐镇四方,如利箭出击,瞄准各类污染源的靶心。

“十三五”期间,星云湖实施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18项,总投资31.76亿元。星云湖表面厚重的污衣被徐徐脱掉,依稀露出当年绰约的“风姿”。

一河一策 源头净化入湖河流

黄昏时分,大街河沿岸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两岸红花绿草、古亭廊桥。极具江川特色的历史人文雕塑和渔文化景观,伴着大街河的淙淙流水,穿过江川主城区,成为很多江川人晨练和傍晚散步的首选。这条长8.43千米的城市河流,是江川的标识,也是连接星云湖的血脉。然而就在2年前,这条河杂草丛生、臭气熏天,是这个城市不愿示人的伤口。

市民杨淑静说:“以前的大街河杂草、垃圾、污泥都特别多,气温高的时候总能闻到一股臭味。经过改造后,不仅环境变得更漂亮更舒服,空气也清新多了。”

历经2年有余的改造,重建河道空间构架,修复河流生态元素,大街河再现水脉生命文化,成为江川主城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云南省星云湖简介(深度报道星云湖养湖记)(3)

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常态化巡河清河行动

与大街河同样焕然一新的还有星云湖的12条主要入湖河流,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每条河流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药方”,都是根据不同的污染源、污染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把脉问诊后的对症下药。星云湖的12条主要入湖河流汇集了流域范围内的农田、村落、畜禽养殖等污染物,是星云湖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十三五”以来,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江川区投资4.9亿元实施系统、综合的环境治理,实现河道生态化、清洁化、美观化,12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向好,水质均达Ⅴ类及以上标准,7条达Ⅳ类以上标准。

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一河一长,让每一条被污染的河流重新焕发新机,继续奔涌向前。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川区各级河(湖)长带头研究部署,形成“头雁效应”,设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河(湖)长629名,全区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810条、库塘760座,实现全区河湖库渠河(湖)长制管理全覆盖。设置68个监测点位,每月向各河长提供入湖河渠、重点水库监测报告。建立起重点任务推进、四级河(湖)长管护、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制度执行、星云湖水质监测预警、督察问题整改落实“六大机制”,将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为星云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而这新鲜“血液”中活跃的红色细胞,是由8支联合党总支、16个星云湖径流区河道联合党支部组成的“高原湖泊卫士”党建联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监督巡查、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综合行政执法、志愿者服务、巾帼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生态产业发展、入湖河段专管8个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的建设与星云湖保护治理“强强联合”,以联合党委党建效应的“自转”,实现党建资源在星云湖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聚集的“公转”。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打造最美环湖走廊

“三分治七分养”,经过治理的星云湖“病体初愈”,水质持续稳定向好,逐步从“治”向“养”过渡,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和沿湖产业结构调整为星云湖筑起了一道固若金汤的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17.37公里环湖截污治污生态调蓄带全面贯通,4687亩湿地、湖滨带提质改造完成,29.76公里沿湖生态廊道全线完工,南、北片区污水中水回用工程以及星云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投入使用,沿湖新建和整合农田灌溉泵站16座、初期雨水调度闸门29道,对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在满足其环境功能的前提下,打造滨水休闲娱乐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湿地生态观赏区三大主题功能板块,形成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康体休闲融合发展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如今整个星云湖沿岸四季鲜花烂漫、草木欣荣、鸟飞虫鸣,这条美丽的环湖走廊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星云湖交相辉映,成为骑行漫步、休闲娱乐的上佳之选。

云南省星云湖简介(深度报道星云湖养湖记)(4)

大街街道河咀社区的粉黛乱子草广场游人如织

生态保护屏障的建立得益于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工程。“四退三还”工程涉及大街、江城、前卫3个镇(街道),包括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房屋搬迁及村民安置、农业用地清退、场地清理平整、生态修复及生态屏障构建,总投资3.9亿元。截至目前,退塘退田工作已完成,退出农田面积1576.2亩;在完成项目应退房屋208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累计退出房屋422户,拆除房屋面积8.37万平方米,退出区域完成植被恢复9277棵,5个集中安置点的300宗安置房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入湖污染物负荷化学需氧量53.54吨、总氮8.93吨、总磷1吨。

近年来,为保护治理星云湖,江川区一直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绿色生态、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今年,江川区在星云湖重点保护区域实施了生态烟叶、水稻(荷藕)替代蔬菜绿色生态种植,调整种植生态烟叶5118亩、水稻(荷藕)4030亩。整个星云湖径流区种植水稻1.61万亩、荷藕1860亩、烤烟4.81万亩,调减蔬菜种植面积1.65万亩,减少化肥用量512.8吨、农药用量8.48吨。实施7000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等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00亩。划定禁养区面积166.58平方千米、限养区面积158.42平方千米,实施农村畜禽散养户集中养殖建设项目,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区规划新建16个规范畜禽散养户集中养殖点,目前已开工建设14个,完成投资3073万元,全面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完善粪便贮存间和尿液储存池“三防”措施,畜禽规模养殖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88%,有效削减了星云湖径流区农业面源污染。

护湖发展两不误 沿岸乡村昂首迈步振兴路

不断被净化着的岂止星云湖的水,还有江川人民尤其是星云湖沿岸村民的心和发展理念。

江川区前卫镇后卫村党总支副书记杨三剑说:“30多年前,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在湖边围了鱼塘,那时候我们靠湖吃湖,只图眼前利益。如今看到星云湖被污染成这样,我们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在杨三剑的记忆里,幼年时常到星云湖边玩耍,那时的星云湖湖水清澈,常有鲤鱼跃出湖面。

如今,曾经的鱼塘已经不复存在,旧址之上是江川区的网红打卡点“龙门”,旁边是刚刚开工建设的古滇铜街。放眼整个星云湖沿岸,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缓缓展开。

当地人种生态烤烟和蔬菜、种花卉、养大头鲤、组建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乡村旅游……背负着星云湖被污染的惨痛代价,他们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护母亲湖,又能长长久久发展下去的乡村振兴路。

农民富起来了。2020年,江川区收购烟叶1050万公斤,上等烟叶比例71.05%,烟农交售金额31848.99万元;种植蔬菜21.58万亩,引进云南云菜集团建成冷库31间,实现日收购蔬菜1300吨、销售1085吨;依托亚洲花卉科创谷、江城花卉产业省级示范区,种植花卉17705亩;以土著鱼为亮点,开展星云湖大头鲤增殖放流和适宜水域推广养殖,2020年共投放鱼苗605吨694万尾,养殖面积达58608亩,预计产量1670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2020年组织申报市级及以上示范社3家;家庭农场60个,组织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粮油、烤烟、花卉、蔬菜、畜牧、渔业六大优势产业,成为江川农业知名品牌。

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一直在行动。安化乡安化社区获评省级旅游名村,九溪罗合白、前卫业家山、雄关小田等旅游特色村建设不断深入;前卫渔村被列为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青铜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跻身全省30强;前卫古滇铜街项目开工建设,项目配套观光农业示范区已完成流转土地面积丈量并公示;星云湖南岸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卓有成效。

农村美起来了。全区362个小组达到人居环境1档标准,达标率达98.1%;全区所有乡(镇)水冲公厕覆盖率达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开工13426座,竣工13411座;累计拆除临违建筑27.29万平方米;创新实施前卫下高桥、九溪六十亩等农村“节地上楼”新型居住模式,完成10个农村“节地上楼”示范点建设,建成上楼20幢200户;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项目,第一批已全部建成完工,完成投资707.71万元;第二批计划总投资558.18万元,截至10月,已累计完成投资503万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全区建成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集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城市污水管网45.18公里,处理率96.53%,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区304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乡村通客运公交车率达100%,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实施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4G网络覆盖率(含自然村)达100%,完成5G站点建设10个;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区村(社区)、自然村、学校、卫生室实现光纤全覆盖。

乡风文明起来了。全区建成文明村镇15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1个,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架构,184支志愿服务队、26182名志愿者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81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全省试点不断探索创新。全区“三馆一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阵地的提升改造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基层、全民阅读等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218支,队员8000余人,开展戏曲进乡村暨“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演出39场次,受益群众5.56万余人次。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那些生于此长于此的人们,都无法忘却星云湖曾经的丽影,万顷碧波荡漾着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在这场攻坚战中,人人都是身披盔甲的战士,是穿梭在网格中化身宣传员、保洁员、监督员的党员干部,是暂且休渔回家另寻发展的渔夫,是改种生态烤烟和水稻的耕农,是随手带走垃圾的游人……他们所行正如他们所言“我想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湖贡献自己的力量”,“全民养湖”时代已经开启,美丽滨湖花园城市徐徐绽放,水清、人和、产业兴的新江川正阔步前行。

编辑:陶晓兰 审核:马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