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失传的民间手艺(民间工匠发绣匠)(1)

据徐蔚南《顾绣考》记载,早在唐代就有发绣。发绣在鲁西南曾广为流传,发绣匠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刺绣工艺品种又焕发了青春,主要生产经营各种以化纤、纯毛、真丝、人发等为原料的发绣画以及高、中、低档壁挂、摆件等工艺品。

发绣匠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头发具有特殊性能,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底黑线,适宜绣制摹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清新秀丽,古朴典雅,情趣盎然。

发绣匠的生产制作过程十分严谨,从搜集头发到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经特制后的各种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尽可能采用自然色,也称原色,特殊色发,用补色来弥补,但要求达到相当的固色牢度,通常情况下一幅精制的发绣作品,采用自然色越多越珍贵。从设计、勾样到刺绣结束,要花费几十乃至于数百个工日,也只完成了一大半,还要装裱、嵌锦、配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算全部完工。

发绣匠借鉴了刺绣的一些操作方法,但又不同于刺绣,其特点表现为:创作上侧重于对主题思想的追求和作者的感受;针法不是处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而是用针脚的疏密处理画面的明暗关系,并有亮部与暗部的色彩冷暖对比;由于发丝具有弹性,在使用短针和记针时有其独特的处理技巧,发丝不可再掰,粗放处用数根合绣,而且发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画面质感好、层次丰富、变化微妙、色彩淡雅悦目。就用发而言,发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古装剧里的女主盘着高高的发髻,是由收购而来的头发制作成的头套。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满意自身的发型,出于美观,也会购买假发。

目前,发绣这一艺术奇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青睐,头发作为人体生命物质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独具特质属性的头发来制作的发绣,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文价值。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来源牡丹晚报

编辑:沐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