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都有些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十万个为什么里面都有些什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1960年,我有幸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从此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不解之缘,参与从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写作。回顾《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于当今出版科普读物也有些许有益启示。
《十万个为什么》的诞生
《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创始者,当数资深出版家、当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即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国忠。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查阅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数量很多,但都是几万字的小薄本。他和编辑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爱问“为什么”。于是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大型问答式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动员编辑们献策,在一块黑板上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设想。不知道是谁,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得到一致赞同。
《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很受欢迎。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王国忠决定打造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丛书。最初的计划是出版5册,即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编辑们深入到中小学,从孩子们那里征集3000多个为什么,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来自生活,贴近小读者。
编辑部最初约请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写了一年,可是书稿枯燥无味,像教科书。编辑们调整组稿思路,改为约请一批科学小品作家写稿,把一个个“为什么”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的科学小品。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是逐册推出的。最早出版的是第一分册,即物理分册,在1961年4月出版。第五分册,即生理卫生分册,在1961年10月出版。物理分册第一次印刷仅为5000册。那时,少年儿童读物起印数通常是2万册或者更多。物理分册“试水”成功后,化学分册在1961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增至3万册。
《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没有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只在新华社1961年5月21日关于“六一”新书的电讯中,有这么一段:“《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路过书店,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肯定。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并写了一段编者按加以推荐,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第四、第五分册,使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五册出齐之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在196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并加编者按加以推荐。从1961年11月起《北京日报》《大公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安徽日报》《广西日报》等都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
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栋榕森”是出版家陈原的笔名。文中评论该书:“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一是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报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同时刊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册封面;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
《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时起,便依靠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魅力,被广大读者认可。
不间断的修订再版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8个分册,总共收入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总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奠定了图书的品牌基础。
《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作者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
第二版的另一重大改进,是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傅鹰、钱崇澍、苏步青等,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顾问、审稿人。第二版的内容比第一版本更加丰富、系统、准确,是一个较完善的版本。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1990年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手推出新的“续编本”,即已经出版的14分册不动,增加新的分册。“续编本”总共10个分册,如此一来,《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增加到24分册。采取这样“续编”的方式,好处在于保持了原版本的完整性,而“续编本”则全部是新增的“为什么”。第四版发行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到1999年,将近20年,所以第四版发行量很大,印数达3000万册。
在出齐《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之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筹备出版第五版。因为在1999年出版,第五版通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纪版”,有几大特色:一是紧凑、简练,从第四版的24分册,缩减为12分册;二是与时俱进,除保留原版中的基础科学知识部分,刷新了2/3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总计300余万字;三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这部书的编委会,众多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四是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依照关键词,可从资料分册查到相关内容在书中的具体位置。
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启动第六版编辑工作。第六版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作者以科学家为主。第六版有115位院士参与前期策划,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位作者(大都是科学工作者)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上海书展:全书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么”更新,7000余幅彩色图片。第六版共18册,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卷、专题卷、热点卷。第六版提供了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展现全球科技和文明新成果,聚焦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现。
《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作者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
(作者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