㓾(chí)

这个字见于明代梅膺祚编著的字书《字汇》,音“陈之切”,用汉语拼音来标注,其音读chī。由清代樊腾风所编、在清末民初盛行的字典《五方元音》注曰:“㓾,剖洗鱼也,剥也。”《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均收录此字,注音为chí。在兴化方言里,这个字就是“㓾鱼”的“㓾”。《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另一部小说《三遂平妖传》中有:“(酒保)只得替他㓾鱼,落锅煮熟了……”

莆田炒米粉炝蛏子肉方言(兴化方言㓾chí)(1)

网络图片:㓾不同于杀,也不同于切

怎样解释这个字为妥呢?在兴化话中,这个字既不同于“杀”,也不同于“切”,又不同于“剁”,还不同于“刺”,其义应为用刀、剪、凿等工具把物品剖开、划破或刻出沟槽来,“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或不能把物品弄断、弄碎。

比如说,我们所说的㓾鱼就是先用刀或剪子从鱼腹或鱼脊把鱼剖开,然后剔清里面的肠子等脏物,刮鱼鳞又叫打鳞、去鳞,当不属“㓾”的范畴。比如说,我们在腌制鱼、肉的时候,并不需要把鱼、肉斫碎,而只要把大块的鱼、大块的肉上㓾出一条条口子来,这样可以让咸气早点入骨。比如说,我们在杀鸡鸭鹅等家禽时,是舍不得把肠子丢掉的,为了把肠子处理得干净,就要用剪子从一边把肠子㓾开,使其从管状变成片状,㓾好的肠子应该是一条长带,而不是一块块短片。比如说,木匠在打家具的时候,会用凿子在木料上㓾出一条条沟槽来,《天工开物》上就有记载:“下沿凿一小孔,㓾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比如说,我们在劳作时,身体上的某个部位会被刀、剪子、竹篾、叶片等锋利的东西划破,这就是“身上被㓾了个口子”。

莆田炒米粉炝蛏子肉方言(兴化方言㓾chí)(2)

网络图片:鲫鱼做汤一般不切断

我所以举这么多的例子,就是想说,“㓾”在兴化话中的含义是很特别的,几乎找不到同义词来替代它。

这个字在四川客家方言中,就有着与兴化话不一样的意思。客家人所说的“㓾”就是“杀”,他们把杀鸡就叫“㓾鸡”。客家人为“毛毛虫”编的谜语就是:“上树毋怕高,下树毋怕跌,㓾无毛,割无血。”

有人主张把这个字写成“剚”,并无道理。“剚”音zì,有二解:其一,用刀刺入,明代周清源《西湖二集》中有“一语不合,则剚以刃”;其二,以物插地,《新唐书》

中有“及除地剚三丈版,命左右驰射”句。还有人认为应写成“刉”,也不对。“刉”音jī,确有“刺杀”、“切割”之义,但这个动词是为了取兽之血以行祭礼,郑玄注《周礼》曰:“衅礼之事,用牲,毛者曰刉,羽者曰珥。”两个字均与泰州话中的“㓾”音义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