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变迁》

小村的十年变迁(小村的变迁)(1)

前几日跟母亲电话,母亲说六伯没了。计划了下日程,连续出差间正好有空,于是决定回乡看看。六伯和我们家没有血缘关系,是近邻,庄基隔着一家而已。上次回乡是端午时节,跟六伯还拉了几句家常,六伯说他就是混天天,人老了就没有用了。六伯快九十了,在农村已是高寿,七十多岁时还什么农活都干,过了八十岁耳朵渐渐的就背了,跟我唠嗑也是他讲的多,听的少,我跟六伯讲话,也要比划着手势,六伯才能理解。

六伯和六妈是三年自然灾害(59-61年)的时候从城里返回农村的,那个时候他在工厂已经干到了干部,具体什么级别我没有去考究,从农民到工人,又从工人到农民,进了城又从城里返回农村,有如此的经历,六伯和六妈和一般的农民不同,很少搬弄是非,传人闲话。我是78年出生的,是六伯等老人看着长大的,此次回乡送六伯最后一程,自此村里又少了一个我能够问候,拉家常的长者。

中午下了飞机,弟弟接上我,闲聊中,弟弟讲,村里这一年,走了六七个老人,甚至几个老人并不老,有人是老终的,像六伯,有的是的得了坏坏(方言读ha)病离开的。我每次回乡,会带上一包烟,围着小村闲转,遇到了长辈邻居,遇到叔伯递上一根烟点燃,闲聊几句,遇到婶子嫂子,拉拉家常。在村里很难遇到同龄人,因为我回家的时间基本上都不在节假日,就算是节假日,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也只在春节时回家,而我因为疫情,有三年春节没有回过老家了。

和侄女玩耍的小孩,或者村头跑过的小孩,我会抓住一个问他谁家的孩子,有的孩子说是“我家的”,有的孩子说出他父亲的名字,但是这些名字我也是陌生的,我只能从孩子的面部轮廓去判断是谁家的孩子,因为我能知道的是孩子爷爷奶奶的名字,但从孩子口中却很难问得。算一算,自18岁离乡,我已经远离家乡有26年。见到村里的熟人,第一眼认识,能叫出名字,再定睛细看,却又变得陌生,如果不说几句话,我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判断。现在的农村,留守最多的是老人和儿童,还有就是育龄的小媳妇。大多年轻人赚了钱,要么在县城买了房子,或者在地级市买了房子,或者干脆进了省城。弟弟在咸阳买了房子,刚刚交了房,下个月两个侄女也就要进城上学,母亲也跟着也会住进城里,这也意味着我距离家乡的距离又远了一程,家乡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要被故乡代替。

现在的农村,只有在大的节日,也就是春节的时候才会热闹点,那个时候在外工作的青壮年会携妻带子的回乡,探亲访友,假期结束,又会像候鸟一样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要么为了所谓的事业,要么讨一份生活。农村还有烟火气的时候,就是婚丧嫁娶之时,或者说是丧礼之时,亡者为大,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工作,村人基本上都会赶回送亡人最后一程。我们村是从大村移民来的小村子,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有人亡故,基本上全村人一起出动,而不仅仅限于家族成员。以前农忙时村里也会热闹一阵,但是机械化的推行,还有种田收入的微薄,导致部分村人不再靠种田为生,农忙时节的热火朝天也已成为历史。

下午回家,美美地睡了一觉,消去了出差的劳顿,围着村子转了一圈,也就十分钟的时间。田野里郁郁葱葱,由于地处平原,田地都是水浇地,很少有荒芜的,只是一人多高的玉米遮住了视线。端午节还黄澄澄的杏子已经下树,核桃、柿子和苹果挂在枝头,但都没有成熟。以前数次回家,很多的果子熟了也没有人采摘,要么任鸟儿啄食,要么瓜熟落地。

农村前些年的房子,由大瓦房变成了二层小楼,但农人在平地上生活习惯了,二楼少有人住,也就变成了柴房,变成了杂物间。现在的农村,能勾起我儿时记忆的物事越来越少,家里能找到的,是三五个比我年龄小一点的板凳,家里的瓦房在2012年全部拆了重盖,能找到的旧物更越来越少。

村里能称得上的文物,就是村口的机井,但水塔变成了水罐,塔身上蓝砖的斑驳和风蚀的痕迹彰显着他的悠久的历史,据母亲讲,这个机井和我同龄。渭河平原少有荒地,机井下少有的荒地是我们儿时的乐园,不过现在的孩子有了各种屏幕,也不再光顾此地。村北头的水库,已经干涸多年,每年暑假,光着屁股的我和一群孩子,躲在水里消暑嬉戏,也是在水库,我学会了游泳,没有成为一个北方旱鸭子。现在的水库,长了密密麻麻的杂木,一部分被承包出去养猪,臭气熏天,多次回乡,我再没有光顾。

遇到村人,总是老生常谈的问,什么时候回来的,坐飞机还是开车,花多长时间,老婆和娃没带回来,我一遍一遍的回答,却不感繁琐和无味。年轻的小媳妇会问边上的长者,这是谁,长者说是是虎子的哥哥。一个人小的时候,介绍是谁的儿子女儿,等年长的时候,就成了谁谁的父亲母亲,等父母亲远去了,就又成了谁谁的兄长姐。

在外漂泊多年,很少有人喊我的小名,还有就是很少讲起的方言,每每回到老家,这两样东西会提醒我,来自何处。

文末引用杨如风先生诗歌《小名儿》中的两句诗来结束此文,“我曾以小名儿横行乡野”,“我无数次幻想,我还小,你还在”。

等到有一天,能叫我小名的人越来越少,也很少操起乡音,意味着我行将就木,或者家乡已经被叫做了故乡。

,